 已找到部分英雄:龙兴洪、刘华、明强、冉茂春、胡松  军地联合调查组正在研究寻找方案
今年2月11日,24名军警人员在K148次列车上协助公安干警成功地制止了一起突发性抢劫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为尽快找到这些英雄,广州军区与武汉铁路分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行程数千公里,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追踪调查,到记者发稿时为止,已找到其中的15位英雄,但仍有9名英雄因地址不详联系不上。
连日来,记者沐风栉雨,昼夜兼程,亲身感受了追踪路上的艰辛与喜悦。
英雄一战成名,为保密只留下姓名和部队番号各奔东西。
2月11日深夜,在K148次列车上,军警人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斗智斗勇,终于在次日凌晨将一帮抢劫列车的歹徒全部制服。赶来接应的郑州铁路公安局刑侦处王仲刚处长面对现场情况,当即提议:“为尽快侦破案件,全面收集证据,请每位解放军同志写一份证明材料,并留下自己的姓名和地址。”
写证明材料不成问题,可一听说要留姓名和地址,大家为难了:把单位、职别和姓名轻易留下,很有可能造成泄密。就这样,大家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一张信笺在各自的手中传了半天,也没有谁在上面写个字。
还是被称之为现场“总指挥”的明强点子多,他说:“写材料作证据,帮助公安部门尽快破案,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吧,每人在写好的材料后面留下姓名和部队代号就行了。”就这样,官兵们按要求留下了各自的部队代号和姓名。
12日16时10分。列车缓缓驶进武昌车站。站台上,欢迎的人群鲜花簇拥,锣鼓喧天,经历了劫难的旅客们面对亲人的期待,一个个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而英雄们的身影则悄悄地消失在拥挤的人群之中。
武铁公安处党委作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找到英雄!
军警民携手勇斗歹徒的英雄壮举,经武汉当地新闻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武铁公安处党委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最短时间内向各军警人员所在单位发出感谢信,为见义勇为的英雄们请功。
于是,公安处宣教科的同志,在科长王先颖的带领下,连夜加班,很快拟好了24封满载深情厚意的感谢信。这时才发现:感谢信根本无法寄出,24名官兵无一人留下详细地址。
但他们没有放弃。宣教科的同志找到了当地的新闻媒体,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进行了“拉网式”的呼唤:“穿军装的英雄,你们在哪里?”,可10天过去了,事情仍没有一点进展。一时间,寻找英雄成了武汉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
为此,武铁公安处党委于2月23日专门召开了党委会。会上,熟悉案情的干警建议先从担任现场“总指挥”的那位中尉军官明强找起。理由是,明强在武昌下车后坐上了开往汕头方向去的火车,并知道他是广州军区某师的一名助理员,说不定他跟其他军人还有联系。
党委书记肖知选在会上明确表示:“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找到英雄,这不仅仅是为了给英雄请功,更重要的是,在全国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的今天,就是要将英雄的名字公布于世,让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让违法分子闻风丧胆。”
2月24日,带着江城人民的期望,卢伯平、张建平、李文杰3名干警踏上了寻找英雄的道路。
他们连夜赶到汕头一打听,才得知汕头驻有好几个部队,不知明强所在的部队是哪一个。偶尔碰到几个现役军人,他们都表示爱莫能助。当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名军官走进了他们的视野。还真巧,这名来市里办事的军官恰好与明强一个部队,一问才得知部队离汕头还远着呢。
尽管如此,3名干警还是喜出望外,连日来的焦急和疲惫也一扫而光。他们便马不停蹄地往部队赶,总算在天黑前找到了师部。这时,师党委正在开常委会。得知情况,师党委书记、政委刘鼎新当即宣布休会,常委集体接见了专程赶来送锦旗的3名干警,并派人迅速找回了还在部队蹲点的“总指挥”明强。
“明强啊,你可把我们给找苦了!”握着明强的手,干警们的话匣一下子打开了。原来,2月12日那天,明强一家3口在武昌下车后,尽管铁路部门已为他安排了归队的车次,但他想到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不想再给铁路部门添麻烦,就自己买票领着妻子和孩子挤上了一节硬座车厢。回到部队后,他很快投入了工作,也从没有给别人说起这事,结果一“藏”就是半个月。
“总指挥”明强被找到的消息,很快引起了广州军区领导的关注,并指示有关部门火速派人赶赴该师,与集团军、师组成调查组赶赴武汉展开深入调查,核准事实。
3月1日,调查组直飞武汉,与湖北省军区、武铁公安处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全力以赴开始走访调查。
由于24名军警官兵分别来自陆军、空军和武警的15个不同单位,又是临时组成的战斗小组,互相之间并不认识,于是,调查组决定先从能判断出具体单位的人员找起,每找到一个,由明强和列车工作人员核实一个,再根据当事人回忆确定线索寻找其他人员。就这样,经过两天两夜的积极查找,竟奇迹般地相继找到了9名英雄。
英雄的部队与寻找者的单位竟一街之隔
3月3日下午,在赴沉湖某基地调查的路上,有人提出,英雄群体中有一名×××××部队的班长赵帮品,代号好像是广州军区某部队。就在调查组与有关部门联系查实代号时,驾车的省军区司机小尹突然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我们舟桥部队吗?”
车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省军区张干事当即用手机拨通了某舟桥旅政治部值班室的电话:“是舟桥旅吗?请你们帮助查一下有没有一个叫赵帮品的班长,我们正在调查的一件事与他有关。”没想到,仅过了10多分钟,他的手机就响了:“没错,赵帮品就是我们部队的一名班长,但连队不驻在武汉。”就这样,次日下午,赵帮品从连队驻地赶到了武汉,与并肩战斗过的官兵聚在了一起。
旅机关驻地与武铁公安处竟只有一街之隔,这的确有些出人意料。原来,赵帮品留的是部队代号,没有具体地址,感谢信自然无法送出。而赵帮品那天一下火车就悄悄出站坐上了回部队驻地的长途汽车,新闻单位的记者都没能采访到他,所有报道对他也是只字未提。回到连队,他又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这事,从而使得部队、新闻单位和武铁对他的详细情况都一无所知。
“你当时怎么不直接说自己是舟桥旅的呢?”面对调查组人员的疑虑,赵帮品平静地回答:“在斗歹徒时,我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出名,我只觉得这是一名军人应该做的。”
经过整整一个多月的艰难寻找,其中15名英雄已被找到,他们是:广州军区某师装备部助理员明强;广州军区某舟桥旅班长赵帮品;61867部队干事谢博闻;军事经济学院宣传处战士徐文君;军事经济学院警勤连战士朱斌;空军雷达学院研究生队2000级学员吴洪;59257部队二场三中队战士胡松;59257部队三场三中队战士冉茂春;59257部队三场四中队战士刘华;59257部队三场四中队战士龙兴洪;武警湖北总队武汉市支队江夏区中队战士蔡树全;郑州防空兵学院修理所士官罗庆伟;郑州防空兵学院修理所战士卢春阳;郑州防空兵学院汽车队士官漆建平;湖北省咸宁市公安局民警王维江。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这些军人分属全军不同的部队,有的人所留地址又不详,仍有9名同志没能联系上。武汉铁路公安部门特别委托记者借解放军报一角,为没找到的英雄道一声谢谢。他们是:73022部队装备部班长卢加胜;96161部队后勤部营房科士官颜海军;98322部队士官付昊;95971部队战士岳磊;95944部队司令部士官梁波;95969部队司令部士官高廷友;77193部队朱永峰;空军雷达学院系统工程系五队学员严时友;武汉市消防支队舵落口中队战士刘斌。林张 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清 本报记者 彭泽成 (文中照片:林少华、张运军摄)
(解放军报2001年04月13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