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五一”黄金周,羊城各大商家“折声涛涛”———折扣越打越低,花样越打越多,面也越打越广,但多数消费者对此等“大诱惑”的兴趣却是“江河日下”。
这几天,随便走进一家中大型商场,花花绿绿的假日打折告示牌就挤进你的视线范围:全场5至8折、全面七五折、买100送20、一周特大优惠、……大有一副豁出去的架势。而且连平日“不肯低头”的化妆品、家电、食品等也“不甘寂寞”冲进打折行列。
然而记者注意到,虽然今年“五一”长假各商场的打折仍然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但折扣的吸引力已远不如从前。
在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认为,商家的假日大打折其实越来越“狡猾”、“刁”,自己在假日消费仍需谨慎,千万不要掉进了节日打折的美丽“陷阱”。
例如,某商家承诺满300送50,但要真正领到赠券至少要过好几道门槛,首先赠券有限,其次必须是一次购满300元,不能是累计的。即使赠券到手后还有各种条条框框限制,要么是当天不能用;要么是指定使用范围,只涉及玩具、鞋子几类;要么只能在指定地点买指定的商品。对此李小姐很有感触地说:“我何苦在购完物后仅仅为了不浪费那张打折票而又再买自己并不想要的东西呢?”
而王先生一家本是冲着一家酒店“大送特价菜”的广告去的,没想到反“吃”了一肚子不开心:点“特价菜”前要点3样小菜;每点一个特价菜,至少要搭配一个不设特价的菜,消费金额要超过300元;“特价菜”不能打包带走……他摇头道,想不到该店“特价菜”背后的“名堂”还不少?
再比如,对于购买大件商品,不少商家都声称“免费送货”,其实背后另有“附加条件”,要么是附近可以送,超过什么范围另外计费;要么干脆按照路程远近扣除一定的“补贴”,使得所谓的“免费送货”大打折扣。
一位何先生对记者抱怨道:看到商家轰轰烈烈的广告当时很兴奋,可付款后才发现“哪有免费的午餐”,所谓的“优惠”措施到真正兑现时总是七折八扣,让人感觉非常不愉快。
如果你就此去找商家理论,他便会很理直气壮地告诉你:我们就是这样规定的,解释权属于店家。事实上,商家这种表面上的宣传搞得轰轰烈烈,暗地里却是东设卡、西把关的做法,只会让消费者十二分不悦,也最终失去消费者的心。文/记者余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