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扇乌漆大门上一对黄铜吊环,拱形的石雕门框拙朴厚重。上海兴业路76号,一幢貌似平常的石库门民居,却凝固着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人们争相踏入这一方心中的圣地——中共“一大”会址,追忆、景仰、感悟、沉思……
细细浏览整理编辑一新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86岁高龄的“老兵” 宋若侠思绪万千。50年前,当他首次踏访新建的“一大”会址纪念馆时,崭新的中国如同少年般意气风发;而今故地重游,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正在新的时代里昂首阔步。“是中国共产党救了我们的国家”,抚今追昔,老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慨叹!
无法忘记,一百多年前,牢牢闭锁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锈迹斑斑的长矛短刀难以驱走凶悍的入侵者,宣称要“威震外夷”的铜质土炮,最终也只能在战火硝烟中沉入江底……一帧帧斑驳的照片,一本本泛黄的书册,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展品,见证着一个不灭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抗美援朝第24军的39位老战士来了,“抗大”的数十位老校友来了,在黄浦江畔迎接第一面五星红旗的老市民也来了,“当时老百姓经受的苦难生活,是现代青年人无法体会的”,站在这“红色的起点”上,重温那光辉的历程,他们一遍遍真切感怀,“是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点燃了第一簇星火,引导着人民冲破了漫漫黑夜”。
不只是从旧中国走来的老人,那些与新中国共度峥嵘岁月的人们,心底里同样深藏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
每逢党的生日,上海造纸机械厂职工潘伟民都要到这里来瞻仰、留连。展馆里,那条贫困夫妻合穿共用、纳满补丁的破棉裤,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强烈现实,无数次令他震撼:“共产党就是伟大!”还是在1975年,25岁的潘伟民就开始收集有关党史的剪报画刊,以寄托对党满腔的浓情挚爱。迄今,他小小的书屋已经齐整地堆放了22万份党史资料。现在,这份对党的深情又通过儿子的双手延续着。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带着不同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又怀着同样的激动与敬仰离开,这幢简朴的小楼,从来没有寂寞过,这里随时都在发生着动人的故事。
去年6月,来自普陀区的几位肢残人相约到这里参观,展馆仅有的两辆轮椅不够用,在场的志愿者程飞二话未说,背起患小儿麻痹症的观众,一连3个展厅,整整1小时的参观,残疾人了却了心中的夙愿,而程飞身上的外套,已经被汗水浸透。
有一位没留下姓名的聋哑人在女儿的陪伴下,静静地看完展厅里所有的照片和实物。当他跨进宣誓大厅,见到那面鲜红的党旗时,内心的激动难以抑制,用哑语“唱”起了一首人们熟悉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们每时每刻都被这样真挚的感情感动着。”展馆的讲解员们深情地说。今年5月,“一大”会址提前两个月迎来了接待高峰,最多的一天,观众多达1万余人,有的讲解员要面对不同的观众讲解29遍。可置身于这“故事的摇篮”,讲解员们说,重复划一的党史介绍不会变得枯燥,连续站立8个小时也不会感觉疲劳。几天前,有批盲人前来参观,负责讲解的小陶以独特细腻的介绍,向他们呈现了一个个历史画面,自始至终没说一个“看”字。在场的一位观众说:讲解员是在用心倾诉,而盲人们则是在用心聆听。
1921年,13名革命先驱代表53位党员启动了中国人民摆脱黑暗、驶向光明的航船,80年后的今天,这星星之火不仅化作了6300万共产党人心中的誓言,也燃烧起亿万人民振兴中华的熊熊烈焰。
肃穆的宣誓台,为一个又一个执着的追随者作证。去年6月27日,步入古稀之年的孙涤非,在这里庄严地举起了右手,老人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所信仰,有所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了很长的路,历经艰难与挫折,但是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今天面对党旗,我的心就和年轻时一样激动,一样充满希望!”
两年前,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一大”会址得到了修葺和扩建。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一群群纯真的孩子们来到这里戴上了红领巾,18岁的中学生在这里宣誓成人,全国各地数百对年轻人选择这“红色的起点”作为婚礼的殿堂……镌刻着岁月沧桑的石库门,与人民中国蒸蒸日上的新景交相辉映,涤荡着一批又一批后来人的心灵。
铭记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人们走向未来的步履更加坚定,22本最新的“留言簿”上这样写道:历史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唯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跟定共产党,圆我们强国梦;为党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增辉……
这是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思考,这是亿万人民迈向新时代的诤诤誓言。(完) 新华社记者姜微 俞丽虹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阅手机短信头条新闻每天得新款手机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