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80周年之际,本报朝气蓬勃的记者踏遍南粤大地,用敏锐的镜头聚焦在党领导下广东的巨变。本版今天特辟专栏,敬请关注。
东纵老战士亲述当年惊天动地的一幕
一场大营救救出八百人
1942年春,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领导下办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从日军的封锁中神不知、鬼不觉地解救出了数百名被日军搜捕的抗日爱国文化界人士、民主人士。其中有一串人们熟悉的名字: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沈志远、张友渔、胡绳、范长江、乔冠华等。
这次大营救在当时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茅盾在后来的回忆中称它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5月27日,“广东省纪念建党80周年百名记者采访活动”的记者在珠海遇到了这场营救行动的亲身参与者,原东江纵队老战士陈英。通过老人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了那场令日本鬼子目瞪口呆的营救是如何发生的。
陈英先介绍了这次营救的背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就在这一天,党中央、周恩来先后两次电示我党驻香港负责人廖承志等迅速作好准备,将遭受国民党当局政治迫害而聚居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民主人士抢救出来。12月9日,香港沦陷,形势十分严峻,这个重任自然落在了活跃在广九铁路两侧的东江纵队的肩上。
“当时我14岁,在东江纵队第五大队当战士,有一天到总队办事,不知怎么被留了下来,安排到了一个‘小鬼班’中,这个班一共有十个人。随后我才知道我们小鬼班要做的事就是负责这些文化人在转移过程中的前后联络工作,帮他们拿一拿行李,扶一扶年老的人。”
陈英老人回忆当时那场大营救,一切历历在目。“那些文化人在艰苦的转移过程中非常乐观,晚上休息的时候,他们在山沟里开晚会,唱歌、跳舞,闲下来的时候还给我们讲苏联红军的故事。我们那时候每天只有二两米,有时舍不得吃,省下来让给他们。也不知当时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持着我们,一点也不觉得苦,现在想起来只觉得那场大营救太精彩了。”
大营救历时近200天,共救出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800多人。这些人在后来多撰文来纪念这次经历,张友渔的评价是:“这次救援工作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同革命知识分子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
本报记者徐昌宇
红七军走过连州古城留下一个故事
古城连州生意滔滔
70年前,一支饥寒交迫的红军队伍来到粤北山区的连州市(当年叫连县)。这支3500人的红军队伍就是百色起义后在邓小平、张云逸率领下的红七军。十天后,红七军筹到了四万元大洋,穿着新军衣离开连州进入湘赣苏区。
历史没有忘记这短短的10天。20世纪30年代的连州,是粤湘赣三省商品集散地和商铺林立的繁华之城,1938年之后,更有粤北“小广州”之称。县志载:“民国二十年(1931年),连州运出的货物有‘茶油5万余斤,药材600余担,马碲5万余斤,洋纱4000大包,谷米2万担,黄糖120万斤。由于商贸发达,当时只有18万人口的连州,‘肩货往来者不下十万人’”。红七军到连州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经济问题。1931年1月19日,邓小平率红七军来到连州城外时,连州商贸最繁华的新兴街、荣梓巷、墟场街也大多是板棚建筑。当红军攻城时,国民党守军几条浇上煤油的棉被一扔,这一带林立的店铺就成了火海。红军一面救火,一面抢救店铺货物。74岁的周春秀老人说,连州人至今仍流传着“国民党放火烧街,共产党救火救民”的故事。
解放后,连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区已由20世纪30年代的0.7平方公里扩大到近十平方公里。新兴街(现红星街)荣梓巷(现新华路)上,现在仍是岭南特有的骑楼建筑,街两旁也仍然都是商铺。在这个市区绿地覆盖率达32%的山水城市里,占地10万平方米的市文化广场已初具规模,并拥有可容万人以上的三座体育馆。具有商贸传统的连州人充分利用三省通衢和商品集散地的地理特点,建起了许多市场,今年,投资8000万元的城西商贸市场已开始施工,去年一年就引入资金17亿元进行能源、旅游等方面投资。去年,连州集贸市场成交额已达2.5亿元,商品总销售约4亿元,如今连州已开始成为粤北地区旅游观光和投资置业的热点之一。去年有15万人次来连州,“五一”“国庆”,市区大小宾馆和旅店全部爆满。
对于1994年就被列入全国500个粮棉大县(市)和广东省商品粮基地的连州,现在一个镇的茶油年产量就有680多吨,在通往湖南的主要道路东陂镇,马碲的年销量达80多吨,过去的商贸记录对于今天的连州来说,实在已算不上什么了,连州人的目标是,把连州建成一个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本报记者姚之坦通讯员唐记南
话说南雄油山最是和谐平安
一个不能忘记传统和正在发展的红色老区
油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一个不能被忘记的地方。1935年3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率部队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南雄市油山。从此,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在项英、陈毅领导下,展开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他们建立的以油山为中心的雄、信、余、康边根据地,是粤赣边最大的一个游击根据地。
南雄市油山位于粤赣交界处,方圆百余里,山高坡陡,在油山镇大兰村,记者采访了当年给陈毅当地下交通员的李盛发老人,陈毅在大兰村后面的山上断断续续住了很长一个时期,李盛发给陈毅送饭和负责下山购物,他给陈毅煮饭的那口生铁小炒锅,解放后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91岁的李盛发现在住在村里一幢三层的小楼里安度晚年,他说,这些年来,油山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已不是原来那个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的油山了。从前从山上下来给红军采购药品走的羊肠小道现在是宽宽的公路。而且村村都已通了公路,村村通邮、通电话、看上了有线电视,生活十分方便。
这个深受革命影响的老区,至今保持着一些独特的风俗。油山镇有2800多头耕牛,几十年来,每年十月田里收割后,各家各户的牛就自由放出栏去,一放就是三几个月,有的农户直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才到山上将牛找回来。放出去的牛从来不用像其它地方一样要人看管,却也从没有发生耕牛被盗的事。当地人管这叫放野牛。村民说,放野牛的现象出了油山是不能想象的。在镇派出所每月公示一次的办事结果公示栏上,记者发现,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办案情况均为零。据派出所民警介绍,今年以来,镇上没有发生过治安案件,只有过一宗民事调解。
油山老区还有一个作风,就是许多村数十年来一直保持村务公开。解放后,这里许多村一个季度或半年就在墙上贴出财务账目,接受村民监督。公社取消后,一些村马上又恢复了财务公开,如莲山村从1979年开始每年贴墙公布的财务账目就包括干部的工资、招待费、管理费、办公费、银行存款、福利开支等的数目。在镇政府门前的《政务公布栏》上,记者还看到公布出来的镇政府去年的通讯费12672元、招待费36936元、车辆使用费61386元等许多很细的账目。
油山老区现在有了商业街,办起了花岗石板材厂和果场。在陈毅住过的大兰村,当年低矮暗淡的泥砖房已见不到了,52户人家中住上红砖水泥奔康房的有16户,住上二层小楼的有7户,买了汽车搞运输的有6户,开店、养鸽子、种无籽西瓜的也有6户,但开始富起来的村民没有忘记传统,这却是难得的。
本报记者姚之坦通讯员周宏忠
改种靓水果荷包收入多
麻涌新唱“香飘四季”
多少年来一直都是以香蕉、水稻、甘蔗三大作物为其农业支柱,并成为著名作家陈残云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生活原型而名扬遐迩的东莞市麻涌镇,去年在当地糖厂作出永久性停榨后,镇党委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优稀水果生产,保证了农民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写出了新的“香飘四季”。
在解决停种甘蔗之后全镇农作物的结构调整中,麻涌镇党委专门成立了蔗糖改制领导小组,围绕着种什么的问题,分别到各村去调查研究,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组织种植的干部与专业户到博罗、增城等地参观,并与省、市有关科研单位联系,寻找适合麻涌种植的作物。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引进了新加坡杨桃、台湾青枣、新世纪石榴等优稀高值水果品种。同时邀请教授、专家到各村为专业户和农户作新加坡杨桃、台湾青枣的种植技术讲座与具体指导,并对种植这些水果的农户给予每亩50元的补贴。
一年多来,麻涌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漳澎村600多亩优稀水果试种大获成功,该村农民的经济效益比前年种甘蔗和香蕉的收益高出一倍,比去年种香蕉的收益高两倍以上。如该村的专业户赵松钦种植的台湾青枣和新加坡杨桃,亩产分别达700多公斤与2500公斤,平均每亩的纯利超过2000元,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农民们高兴地说:“要想富,跟着党支部!”
最近,麻涌镇又在突出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计划缩减香蕉的种植面积,大力推广种植台湾青枣和新加坡杨桃,预计面积扩展至1500亩。
本报记者黄兆存林洁
讲历史,鱼湾暴动震撼南粤说现在,桥通路畅喜形于色
鱼湾经济攀上“高速”
“穷人苦穷人苦,割下禾头无米煮”,这是革命老区英德市鱼湾镇几十年前的一首民谣。鱼湾位于英德东部,在翁江河、黄沙河与三姊妹山的环抱之中,其实是一个鱼米之乡。但由于交通闭塞和劣绅压迫,当年人民生活极为贫困。
鱼湾虽然闭塞,但鱼湾人的头脑并不闭塞。据介绍,20年代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鱼湾人是英德地区最多的,大革命时代,鱼湾农民协会人数就有数千人。1927年,广州“四一五”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鱼湾、大镇等地农民举行了武装暴动,并于4月25日攻占英德县城,建立了北江地区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后在鱼湾成立了英德县工农兵政府。从1928年到1931年,鱼湾人民又在党的领导下先后举行过二次武装暴动,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鱼湾暴动在20年代震动了整个南粤。
解放后,鱼湾人民的生活有所提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鱼湾,集中所有财力完成了通往外界的几个出口的通车工程:投入400多万元建了全长7.8公里的鱼湾到狮子口二级水泥公路,缩短了鱼湾与英德市区三分之一的路程,完成了24米宽的过境一级公路的垫层工作并建成狮子口大桥。更让鱼湾人高兴的是,京珠高速公路正好从鱼湾镇内通过,鱼湾成为京珠高速公路英德段的出入口处。镇委书记王燕华说,京珠高速公路开通后,鱼湾就成了英德的南大门,到广州只有1小时车程,45分钟就可到韶关。一直以水稻、木薯为主要农作物的鱼湾人,在得知京珠高速公路英德段即将开通后,荒芜的山坡上马上掀起了开垦的热潮,据统计,全镇从1999年后,种植了约5000亩板栗、杨梅、沙田柚、龙眼、青榄、柿子等经济作物,蚕桑基地也有4500亩。鱼湾在大力发展种植的同时,也抓住这个机遇,在京珠高速路口处,破土建设占地359公顷的金竹工业园,目前,已引进外资建立5000多亩,年产万头肉牛的养牛基地,引进外资1000万元在八角塘建立种植各类名贵树种的生态乐园……王燕华说:鱼湾以后会是一个好地方,也会是一块投资乐土。
鱼湾有一座烈士陵园,里面安葬着500多位在不同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石碑上密密地刻着几百名烈士的姓名。采访中,一些鱼湾离休老干部说,只要鱼湾日子好起来,牺牲就是值得的。本报记者姚之坦 通讯员华海 黄振生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阅手机短信头条新闻每天得新款手机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