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今年广州人眼福不浅,从春节开始,来自异域的玛雅文化展、来自大漠敦煌的敦煌文物特展,以及刚刚揭幕的陕西兵马俑文物展,广州人安坐家门就看到了国内最高级别的展览。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幸运事呢?是否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可以搬动和复制呢?记者就近期广州展馆越来越追求高档次,甚至不惜动用一切仿真手段营造气氛的趋势,走访了有关学者,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正方 至少有益文化普及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将高层次的展览搬至家门口,为广州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文化遗产的机会,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有效传播手段,毕竟,有总比无好。
观众看完展览后,他们一定会通过别的传播渠道去对现有的感觉进行对比、校正,这也是一种进步。至少这样能让一些对此有兴趣的人,产生到实地去看真品的冲动。大众化的文化普及是一种严肃的事,我认为这种利用仿真手段进行传播还是可取的,但要求进行仿制的必须是专业人士。市民对此不应求全责备,应该多予包容。
反方 仿真品没有历史感
陈侗(广州美术学院教师、文化界知名人士):对于这种展览手段,我本身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任何文化遗产离开了他们的本土文化,就不再具有本身的文化价值。即使主办单位煞费苦心复制出一个兵马俑坑,营造出种种氛围,但此坑非彼坑———历史的时间是不可替代的。
仿真的东西没有历史感,只会给观众一些影像和幻觉,而“盗版”的东西是毫无意义的。我更主张用语言,如举办讲座等,来让文化遗产深入人心,而不是营造一个“虚假”的氛围来误导观众。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