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九日电题:一位台湾建筑师眼里的北京
中新社记者孙兆震
刘华岳是第一次到大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宏伟的立交桥,北京的现代化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
与北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使刘华岳产生了些许遗憾。从机场到城里,一路上,印象中的古都风貌,琉璃瓦,古色
古香的小巷,电视中那唯美的画面,都没有看到。古建筑是没有了还是集中在某一区域?他不禁发出“旧日的北京何处寻觅”
的感叹。
刘华岳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都市规划博士,德国国家检定合格开业建筑师,现任台湾南亚技术学院建筑系助理
教授,基隆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日前,刘华岳随团到北京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
刘华岳认为,在城市规划方面,两岸现在就应加强合作。大陆的城市在高速发展,台湾已经饱和,大陆可借鉴台湾城
市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学习其长处,防范其缺点,就可跳跃式发展,缩短发展时间,节省成本。两岸都是中国人,文化背
景相同,未来两岸合作的机会非常大。
比如,走在北京的人行道上,刘华岳又感到了台湾几年前的做法,地面材料都是不透水的,他担心会象台北一样由于
地下水不足而引起地面下陷,由此他建议北京在建设时应多用透水性的材料
看到北京的规划建设整齐有序,刘华岳感到很欣慰。他说,影响台湾都市风貌的一大致命缺点是违章建筑,铁皮屋随
处可见。他虽然不了解北京的建筑法规,但希望永远保持下去。
作为一位建筑与都市规划博士,刘华岳的眼光是专业的。对北京人已司空见惯的分离式空调,他就感觉很不舒服,认
为挂满居民楼外墙的空调主机破坏了视觉效果。他建议建筑师在设计时应考虑主机的安置问题。
刘华岳在北京期间住在科技会堂十六楼,早上上班时间看到长安街交通拥堵的场面,曾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十一年的他
又有一番感触。他说,欧洲城市的成长模式是点与点的衔接,中国人习惯工作和居家在一起,中国的城市便集中性地由点向外
扩张,造成一些负面效应,如空气污染、交通拥挤、土地价格攀升等。
他认为,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分开才是健康的观念。他建议北京应多考虑周围新城镇的配套发展,将卫星城由高速铁路
、高速公路与市中心连接起来,就会缓解都市中心的拥挤。
刘华岳在台湾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推广非常前卫的生态建筑和再生能源的利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古建筑的兴趣。
他说,台湾对古迹的认定没有一个很标准的机制,对文化古迹的保护非常不利,大陆对古迹的认定应及早作出全盘性的考量。
他说,作为一个闻名世界的古都,北京是应该现代化,但应善于利用古风古韵。对古建筑不一定要成片集中保存,集
中保存纯粹是观光卖点,而分点式保存可以不让城市过于现代化,是蛮有趣的做法。
他对此解释说,将旧建筑纳入新建筑之中,可以成为现代建筑的喘息之地,就象文章的逗点一样。这样,会给人带来
很舒服的视觉转换,舒缓现代建筑的压抑感。
(完)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