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化篇:敢于冒险的现代航海家们重走郑和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12:28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晔报道 徐海鹏,台湾山河探险协会理事长,正为郑和八下西洋探险队按期出发(预定2005年7月11日)忙碌着;

  翁以煊,世界首位单独环球航海的华人,正为随重走郑和路的“宝船”出海(预定2004年8月8日)准备着……

带您零距离走近蔡依琳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身体力行去唤醒中国人的冒险精神。

  郑和感召他们上路

  有人曾评价,郑和虽被阉割,但精神狂放,凭此写下世界航海史上的大手笔;可七下西洋之后,郑和精神也惨遭阉割,把创造历史的空间拱手让给哥伦布等人。

  然大约600年后,几位中国年轻人在翻阅历史翰海之时,再次发现了郑和精神的价值。

  徐海鹏向本报记者回忆:当时很想搞些大手笔的探险协会成员们设想过攀登珠穆朗玛峰等多种形式,但都因为“外国人已经远远做在了中国人的前面”而放弃了。最后,大家决定从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中去寻找活动的线索,他们发现的是陆上远征的成吉思汗和七次下西洋的郑和,“既然西方人纪念哥伦布的航行和十字军的东征,那我们当然就应该纪念郑和的航海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徐海鹏告诉记者,“八下西洋”的意义正在于“在中国人中提倡冒险精神,为中国的活力注入更多的创意和元素。而且,中国应该有人来培养大家这样一种精神”。

  有多少“现代郑和”

  中国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却称不上是一个航海大国。徐海鹏有一次曾和两位德国朋友一起登上一艘英国19世纪的海盗船,发现这两位朋友几乎都是从小就开始了对海洋和航海技术的了解,他们掌握的技术和知识让曾经通过公开征选成为“环球徒步四壮士”的徐海鹏自愧不如,“我当时就想,我们的航海技术和海洋意识,比起他们已经落后了不止十年了。”这段经历让徐海鹏立志成为“现代郑和”。

  其实,抱着“中国应该有人来培养大家这样一种精神”的“现代郑和”又何止徐海鹏一人:

  事实上,中国第一个完成“重走郑和路”计划的是一位来自武汉的女记者。她叫范春歌,从2000年7月11日到2002年7月12日,她从当年郑和船队出发的地方起程,沿郑和航线追访18个亚非国家。她追寻郑和的原因来自一位美国同行,“美国《纽约时报》一名记者曾在1999年追访了郑和下西洋的遗踪,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大多数中国人里,对本国航海史有了解的人并不多。我想,一个外国人竟会对中国的航海史感兴趣,外国人早就在做中国的历史了,我们还等什么?”

  翁以煊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好的方式,便是航海!”既然开拓海洋的先驱是中国人,他希望能通过“重走郑和路”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重新对海洋产生兴趣。他的摄影师王绥琛说;“我以为如果说哥伦布的探险是为了物质生存,那么我们今天的行为则是在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寻找生存空间。”

  老夫图发少年狂

  在山河探险协会征集“郑和八下西洋”探险队成员的活动中,最让组织者徐海鹏吃惊的报名者是一位72岁高龄的老人。这位来自福建厦门的老人名叫汪锦树,出身于一个造船世家。他从《厦门日报》上看到山河探险协会将组建一支探险队“重走郑和路”的时候,主动找到探险协会在上海的联络办公室,用电子邮件把自己的材料发给了他们。汪老人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从福建出发的,这是福建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他家族的造船历史,也让他对航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时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有类似想法的普通中国人绝不只汪锦树老人。被徐海鹏称为“中国探险界老前辈”的中国科技探险协会会长高登义回忆,今年也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想要“重走郑和路”,寻求他的“道义支持”。

  高登义认为,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和以前不同了:“实际上,探险精神是和人民的物质生活紧密相关的,近两年来大家生活好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对大自然感兴趣,喜欢探险的人也越来越多。”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