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评论:叩问媒体炒作的道德底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16:33 温州新闻网

  “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妈妈的病情恶化不管,所以我想假如有单位能够预付工资给妈妈治病,我将通过努力工作来回报他们,再苦再累的工作我也愿意做。”这是安徽科技大学4年级袁雪华对媒体的求诉。可是令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求诸媒体找工作的愿望换来的却是媒体的恶炒:几乎一夜之间“再苦再累的工作我也愿意做”变成了“我愿意从事任何职业”,继而演变成“卖身救母”! (《江淮晨报》2006年2月27日)

  读罢材料,不仅想起四、五十年前美国新闻界的一句流行语:“我们只发布新闻,不制造新闻”。岁月流转,时过境迁,有多少经典的新闻理念在愈演愈烈的商业大潮中已经距我们渐去渐远。新闻是怎么来的?炒出来的。有媒体已经堂而皇之提出炒作口号,并提供运作方略——什么借机炒作,借势炒作,借人炒作等等。有大学甚至正在酝酿开设《新闻炒作学》课程。

  照理说媒体强调什么不强调什么,它是有选择自由的,只要不违法乱纪或者与公众利益相抵牾。因为在商品经济时代,新闻炒作已经成为一些媒体借以安身立命和彰显个性的法宝之一。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合理。

  如果说媒体炒作本身并不存在对和错,但在炒作目的和方法上却明显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因为,炒作的背后凸显着利益关系。从媒体的生存背景看,媒体炒作的背后至少代表着三层利益:一媒体利益,二公众利益,三被炒作者利益(这里说的是正面炒作)。笔者认为判断炒作合理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媒体炒作利益是为谁而谋。如果是三者兼顾或者为后两者,显然合理;如果只为前者,无论如何都是有悖常理的。

  再回到袁雪华的不幸遭遇。袁本寄希望媒体帮助找一份工作,好救助得癌症的母亲,但媒体在帮助不幸女大学生的时候,却喧宾夺主,努力将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为吸引眼球不惜采用不当宣传方法,甚至以损害被炒作者的名誉为代价。这不光触及新闻从业者的道德底线,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也剥夺了公众对新闻事实的知晓权。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以上炒作都与新闻原则相违背,与道德和社会价值相背离。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又想起明代义士杨继盛临刑前的这句铮铮话语。这句话曾被新闻业界奉为精神圭皋。可是在商品大潮冲刷下,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真正秉承这句话的教义?

  (稿源:红网 作者:刘道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