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亲近文学走近读者--京冀专家与读者石门赏“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33 河北日报

  阳春三月,民心河冰消雪融,河畔杨柳吐绿,路边小草返青,一派生机。3月11日上午,来自北京的专家潘凯雄、白烨、陈晓明,我省评论家及作家陈超、郭宝亮、何玉茹等人,和百余名读者出席了由河北文学馆、省图书馆、省新华书店和石家庄市新华书店共同主办的“亲近文学,走近读者———铁凝长篇小说《笨花》专家评介会”。京冀两地的专家学者与广大文学爱好者一起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赏“花”盛会。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潘凯雄首先介绍了《笨花》的出版情况。他说,《笨花》首印20万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推出的重点作品,从2月份十大书城反馈回来的销售量来看,《笨花》在纯文学类作品中排名第一。由此看来,广大读者还是喜欢优秀作品的,优秀的作品也必定能够走进读者心中。作为《笨花》的第一读者,潘凯雄认为这部作品有很多令他意外和惊喜之处,相对于铁凝的前三部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和《大浴女》而言,《笨花》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无可挑剔的佳作力作。

  两位来自北京的评论家,寓庄于谐,寓雅于俗,用简单而准确的语言,对铁凝的《笨花》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开口第一句话,就把评介会的氛围推上了一个小高潮。他说:“我是铁凝的忠实读者,用当前非常流行的话来说,我就是一个‘铁丝’!”白烨接下来谈到前些日子他应本报记者之邀写《笨花》评论时,直到深夜三四点钟才看完全书,然后写下了“这是一部从容不迫、大气磅礴的大书”的评语。白烨说,《笨花》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民俗情趣和民间视角,两者的结合使作品有了独特的韵味,他预感到这是一部可以留下来的作品。来自北京大学的陈晓明教授,这次没有使用学院派批评家们惯用的那些专业术语,而是用了几个最普通不过的词,诸如“大”与“小”、“虚”与“实”、“雅”与“俗”、“轻”与“重”等,紧紧扣住《笨花》的关键之处,对作品做了全面而准确的解读和阐释。

  作家何玉茹在评介会上说,身为作家,以往读小说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写作的技巧,而不是人物和故事,但是这次读《笨花》,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关心起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来,完全忽视了写作的技巧。她认为铁凝的这部小说是融写作的技巧、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于一体的,是一部脚踏在地上的小说。

  铁凝的《笨花》对当代文坛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有多大呢?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陈超和郭宝亮通过对《笨花》的认真研读,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梳理得出了这样两点结论:在叙述方式上,《笨花》开创了一种描写重大历史事件的日常生活模式,这种模式是与以往的风云模式、传奇模式、风云+传奇模式、魔幻模式和寓言模式所完全不同的;在形象塑造上,《笨花》塑造了以主人公向喜、向文成等为代表的正常的健康的“中国形象”。

  专家评介结束之后,作家铁凝与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她耐心地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关于《笨花》的创作动机、对主人公向喜这个人物的理解、为什么对棉花有着特殊的感情等问题。铁凝说,1975年她高中毕业后,到冀中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子去插队,在那里种了4年的棉花,当时的感受就是苦,总想着如何逃离。多年以后,回过头来再看那段生活,再想起棉花来,虽然还是觉得苦,但是却感觉很亲切,很牢靠。

  本报记者 崔立秋 通讯员 田静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