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历史褶皱”里的“中国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33 河北日报

  读完《笨花》之后好长时间,小说中的人物、情境乃至细节,还在我们心中持久萦绕,有一种浓厚的“弥漫感”。

  在《笨花》所描述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它没有采取“风云史”式的概括性的粗线条叙述,使人物成为历史风云的简单符码。铁凝真正的着力点和作品吸引我们之处,主要在于展示出在这段特定历史背景下,一群普通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为人处世风格,四

季农事,不同的心境,命运的颠踬,饶有兴味的中国北方冀中乡村的民风、民俗的“博物志”般的画卷。读过《笨花》,我们最深的印象不是历史呼啸着的飓风,而是在飓风的冲击下,那些沟沟壑壑里顽韧生长着的野花小草般的人们,他们的细屑的“日子”,他们稳定持久的古老道德承继,他们的生活智慧和内在的恒久的做人的尊严感。与此相应,它的文体和语型也是本土化、日常化的,既没有依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也没有依赖“翻译语体”,而是地道的日常化叙事。在此,铁凝同样成功地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她是通过民间视野去描述在“历史褶皱”中,那些为人们所忽视的细密的琐事逸趣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喜欢这部小说,决不只是认同它的文化精神构架,而更是因为喜欢它成色十足的“肌质”。我们历来认为,虽然小说的构架可以决定一部作品的“意义”,但只有“肌质”,才能决定它是不是好小说,进一步说是不是真正的艺术品。

  《笨花》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正常”的中国人,不但有正常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有朴实的“过日子”观念。如果说,向文成、向有备等等,这几代人最后奋勇参加了抗日救亡,那也不是简单地用加入“红色阵营”所能涵盖的,而是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抗敌意识、忧患意识、浩然正气、英雄观念、群体观念、厚德载物……极为沉潜绵长的精神基因,在气脉上是相通的。他们不是“夸大的人”,也不是“缩小的人”,他们是正常的人。其实,摆脱“志异”的讨巧方式,用“正常”的方式写出“正常”的人的魅力,其难度和艺术价值更大。这就是“中国形象”。这就是“去蔽”和“脱魅”以后的“中国人”。他们贯通着古老的中华文化的地气,守候着素朴的永恒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艰难而乐观地生存着。铁凝写出了这样一批“中国人”的形象,也写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

  陈超 郭宝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