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杨仁恺:让国宝重新浮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04:36 光明网

  

  主持人:提起清明上河图,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它很早就被收入了中学历史课本,但是,它却差一点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那么,是谁让国宝重新浮现的呢?

  解说:

  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三天,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准备从东北逃往日本。在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有一批稀世珍宝,是当年北平故宫内秘藏的历代书法名画,数量多达100余件。七天后,溥仪在沈阳被截获,这批随身携带的古玩书画也一同被收缴。1952年,就在东北文物处对这批书画进行整理鉴定时,37岁的研究员杨仁恺有了惊人的发现。

  访谈:

  记者:您是怎么发现《清明上河图》的真迹的?

  杨仁恺:是溥仪从宫里所有的作品里面,选了一百多件东西带走。其中就有一件是《清明上河图》,不是,三件是《清明上河图》。

  记者:三件。

  杨仁恺:这东西他也不知道真假

  记者:也就是说他们收藏的时候,也并不知道哪一个是真的?

  杨仁恺:对,清宫里虽然是皇上收的东西,但有的水平也不高,他鉴别的也并不怎的。所以我们重新鉴别。清理的时候我去了,他们在初步整理,他们把这个画得很工细的明朝的苏州的片子留下来,结果真正的《清明上河图》放旁边,没有选上。

  记者:他们以为留下来的这个是真的,原作?

  杨仁恺:对。原作他们没有选上去。

  记者:当时看到这个画,您说这不是真迹,不是原作,那怎么去找到那个原作呢?

  杨仁恺:在他们选出来的,所谓剃出品里面找出来的。

  记者:但那个时候你就说我要去看看那个次品是什么样?

  杨仁恺:对。

  解说:

  在画史和明清以来有关笔记中,对《清明上河图》极为重视,各种记载和文字描绘早已使它引发人们的瞩目。然而,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自北宋以后就失传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许多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他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张氏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访谈:

  杨仁恺:《清明上河图》本身,我也没看见过。“靖康之乱”这东西流出来了。从北宋宫里边流出来了,不知道到哪儿去了。那时候又没有照相机,当时又没有珂罗板刻印版,什么也没有,只是文献里看见了。

  记者:哪您怎么知道?

  杨仁恺:这不是经验嘛,我这些年干这行明白。

  记者:眼力就独特在这儿?那您怎么看出来它不是呢?

  杨仁恺:为什么?因为它当时描绘,技法各方面流传,苏州的片子,不对。是坊间货。呆板,和历史记载合不上。

  记者:就是画面跟文字记载对不起来?

  杨仁恺:对,书里边说桥是木头做的,车载斗量,船只,各种各样的百货商店,都有。完全是民间的风俗画,可是这个不是,是苏州不是开封。

  记者:后来这些作品实际上画的是苏州?

  杨仁恺:苏州,把他苏州当成开封去,不一样。

  记者:那您看到这副《清明上河图》的时候

  杨仁恺:眼睛亮了,我根本没看见过,我当时看我就叫绝,拍掌叫绝。

  记者:打开一看

  杨仁恺:看了就觉得不一样

  记者:怎么判断的呢?

  杨仁恺:就是因为我从历史根源里边,从我印象里边,它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记者:也就是说你看到这个文字记载的时候,脑子里边已经有了一个印象?

  杨仁恺:有一个形象了,一拍即合。我说这就是真的。

  记者:您看到这个真迹的时候,您是什么心情?

  杨仁恺:太高兴了,我此生总算有这个机会看到,这几百年都没有看到过。,只知道东西,没看见过图。比文字稿生动,它形象啊!而且它反映了800年前的北宋社会,800年前所有的生活都在这。

  解说:

  杨仁恺的发现,使一度消失了800多年的旷世巨制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消息一经传出,举国轰动,从此,在文博界,杨仁恺的名字,便与《清明上河图》连在了一起。然而,事情到此并未结束,不久,长春传来消息:市公安局查获了一批从当年伪满皇宫里流散出来的书画。

  访谈:

  杨仁恺: “三反”“五反”运动,长春出现了老百姓收藏的一批名贵书画和古代善本书。上报,当时东北局才注意这个问题。不能让它流散了。那时候我就被派到了长春做这个工作。

  记者:当时指派您专门去搜集?

  杨仁恺:对,就是一个小组,实际上就是我在那儿搞。有三个人。

  记者:给您指派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杨仁恺:就是长春伪宫文物的清理小组。管这事,办公、清理,到监狱里边关押的一些国民党,另外一些国民党士(溥仪的)卫兵中间去调查。

  记者:当时整个清理工作持续了多长时间?

  杨仁恺:三个多月

  解说:

  打上“资料”杨仁恺调查的,正是当年震惊全国的溥仪盗宝事件。1922年,17岁的溥仪秘密地开始了一项活动——以赏赐弟弟溥杰为名,将故宫内的字画古籍珍品一包包运出宫外。这项活动持续了11年,盗运出的国宝上千件,伪满成立后,溥仪将这些国宝带到长春,放置在皇宫后院的小白楼内。1945年,日本战败后,溥仪潜逃,小白楼内的书画珍品开始渐渐流向民间。

  访谈:

  记者:当时都用了一些什么办法呢?怎么去找这些东西呢?

  杨仁恺:当时是就把长春伪宫的一些人,另外文物商店的这些人,另外还加上当时国民党被关押起来这些人。一个一个调查研究询问

  记者:一个一个去问

  杨仁恺:对

  记者:感觉您当时的工作,更像一个侦察员。

  杨仁恺:还不是,公开的侦察员。

  记者:公开的侦察员

  解说:

  在长春市公安局的协助下,杨仁恺开始了异常艰辛的清查工作。当年,从溥仪身上截获的书画珍品虽有上百件,但与伪宫小白楼内存放的国宝相比,不及十分之一。溥仪出逃后,小白楼为伪军站守。除了经管的极少数人知道楼内存放的是国宝外,上字幕:长春伪皇宫 小白楼执勤人员一概不知其中底蕴。然而,这个保持了14年的秘密,最终,正是被一个名叫金香慧的执勤卫兵发现的。

  访谈:

  记者:当时您说金香蕙是第一个发现这批文物的?

  杨仁恺:是

  记者:他拿着的最多?

  杨仁恺:最多,他是卫兵里边的班长。他曾经当过学校的老师的,他懂这玩意儿。他后来到银行当个职正式员。我真找到他了。

  记者:当时他怎么给您讲的?

  杨仁恺:他说是当时他进去之后那小白楼门窗户一看,有木箱子,一箱一箱地堆起来,有什么东西,不知道怎么回事。同时跑进去看了,把箱子打开,盒子一开,哎哟,是宝贝。

  记者:他明白这个?

  杨仁恺:他明白啊,他就开始动心就偷了。他偷得最多,真不少。

  记者:当时金香蕙发现这些国宝之后,

  杨仁恺:金香蕙不是班长吗,他是警卫班长,他去那儿做那些事,他下面的人怎么会看不见呢?你拿我也拿。结果就形成抢,都抢破了,断了。国宝啊,里面好多国宝。撕坏了。

  解说:

  从偷偷摸摸的拿到最后集体公开的哄抢,不少书画作品在哄抢中被撕成了碎片。在文博界,小白楼风波被认为是我国古代书画作品的一次大劫难。在近三个月的清查时间里,杨仁恺顺着线索逐一追查,奔走于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即使是最细微的线索也不放过。

  访谈:

  杨仁恺:还有个姓杨的,开个小店,那些卫兵不是长春人啊,东西拿出来没有地方放,他不是开小旅店吗,他们就把它放在小旅店里头。姓杨的就把它们拿去卖了。

  记者:他又拿去卖了。

  杨仁恺:对,后来找到他。问他这事,他不认账。

  记者:那您当时用什么办法让他说呢?

  杨仁恺:就是说服,当时说服、交代政策,东北局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关于查抄处理伪满艺术品的一个奖励办法,坦白从宽,现在你存了多少交出来,卖的钱多少交出来。因为你本身不是买来的,纯粹是不义之财。你得交给国家。

  记者:当时他手里那批追出来多少?

  杨仁恺:就是十来件

  记者:但是卖掉的是不是更多一些?

  杨仁恺:卖出去多,卖的什么我都知道,卖给谁,卖了多少钱,多少金子,我都知道

  记者:这个都调查出来了?

  杨仁恺:都调查出来了。

  记者:那卖出去的这些,当时又追回来了吗?

  杨仁恺:追回来了

  记者:都追回来了?

  杨仁恺:后来从他那儿拿出来好几十件东西。

  解说:

  在长春近三个月的明察暗访中,调查小组陆续追回了清宫散佚书画130多件,这些珍宝在上交后调拨故宫博物院,与其它捐赠征集的法书名画一起,回到了故宫博物院,195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在国庆节的一片喜庆中揭幕开馆了。《清明上河图》成为博物院绘画馆的镇馆之宝。

  (北宋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杜牧《张好好诗》、北宋王《渔村小雪图》、北宋黄庭坚《草书诸上座》)

  访谈:

  记者:当时故宫绘画馆开馆的时候,是不是在全社会也是件很轰动的事?

  杨仁恺:那当然了,当时开馆很隆重啊。

  记者:您当时有没有这个任务我算是完成了这样一种心情?

  杨仁恺:当时感觉很愉快,起码从绘画馆开馆,东西已经现出来了

  记者:这是您的一个成就?

  杨仁恺:我从没这么想,从来没有这么想。

  记者:实际上在这三个月之后,作为这项工作来讲,作为给您指派这个工作组来讲结束了?

  杨仁恺:结束了

  记者:但事实上您对文物的搜集工作并没有停。

  杨仁恺:没有停

  记者:实际上终您一生,一直在干这件事。

  杨仁恺:就是我的工作

  解说:

  杨仁恺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在年少时就对古玩书画产生了兴趣。20岁时,他曾在成都在一家女子中学当过教师,学校附近的古玩街时常令他流连忘返。1945年,30岁的杨仁恺来到了北平,在琉璃厂第一看到众多的书法名画,逐渐练就了鉴别古书画的深厚功力。

  记者:很多人对您的这种,对这种书画鉴定独具慧眼,可能是印象非常深刻。我们采访冯其庸先生的时候,他就给我们讲,他说您一幅画,只要打开三分之一1/3的部分,他说您就能看出这个画是真是假。您怎么才能有这样的一种能力呢?

  杨仁恺: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个属于认识论,实践论。通过这个认识不断积累发生的。

  记者:但是这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有这种,能够大量看到真迹的机会。因为我们印象当中,能够当书画鉴赏家,文物鉴定家这样的人,他一定从小就能够看到大量的这种,可能在您童年的时候,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条件。

  杨仁恺:我是差不多20多岁,因为我是中学教书,教历史。对它偏好,偏爱,喜欢。看真迹,看印刷品,看图录、各方面的书都去。认识上逐渐深化了。

  记者:您对自己有一个说法?说是琉璃厂大学毕业的?

  杨仁恺:对,是这么说的。我本身大学是旁听生。我没有正式上过大学,但是我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边,在北京是在琉璃厂。就是在东北博物馆的时候,我也常去,荣宝斋不也是琉璃厂的吗?

  记者:你就老跟那儿泡着?

  杨仁恺:在那儿泡着。那时候东北博物馆尽管有溥仪这一百多件东西。还远远不够的。我就在国内北京收购。所以(有人)跟我开玩笑,哪个大学毕业的?我说琉璃厂大学毕业的。

  解说:

  为了丰富馆藏,即便是在到东北工作之后,杨仁凯也经常来到北京琉璃厂了解最新的情况。公私合营之后,荣宝斋成为国家征购古代书画最大的窗口。1963年4月的一天,一个外地年轻人背着一个装满破纸片的布包袱,来到了荣宝斋。

  访谈:

  杨仁恺:我到北京去工作,不住旅馆,住荣宝斋,因为荣宝斋的老板侯凯是我的好朋友。当时我就在后院休息,田宜生营业科副科长,得到之后不放心,叫我,你出来。现在有人送一包破片,你看是什么玩意儿。这样子你看看是不是好东西?

  记者:他心里也没底,没把握。

  杨仁恺:他没把握,我出来我一看,大吃一惊,这些片子是破了,但是对得起来。缺一两个字不要紧,坏了也对得起来,这里边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北宋时期的书法家,宋四家里边米芾的“笤溪诗”,这不得了。这是国宝。

  记者:你看到这些东西已经是被撕碎了的东西?

  杨仁恺:撕碎了我一张一张地对,我忙着对

  记者:当时你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对?

  杨仁恺:发现新大陆,兴奋极了。

  记者:但您不会觉得太可惜了吗?

  杨仁恺:那当然了,对,我希望赶快抢救。

  记者:当时你拼这些东西拼了多长时间?

  杨仁恺:一上午

  记者:整整一上午?

  杨仁恺:拼完之后,我说要多少钱,他说你看着出吧。1962年人民币一千六百块钱他卖了。

  记者:如果您去评估一下,应该是多少钱?

  杨仁恺:一亿六千万元。

  记者:一亿六千万元,等于一个无价之宝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