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令人头疼的“哈佛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09:24 新京报

  

令人头疼的“哈佛秀”

  《走进哈佛》 郑志刚著

  东方出版社 2006年1月版 定价:19.80元

  

令人头疼的“哈佛秀”

  《哈佛女孩刘亦婷》 张欣武等著

  作家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鲁平原

  久违了的小学作文功课“扩写”又摆在面前,这次的题目是把哈佛大学的简介及招生指南扩写成一本书。如果是我,肯定是要交白卷了,别说进哈佛,长了这么大连哈佛的大门朝哪边开也不知道,怎么写?而我们年轻的作者———这位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水平自不一般,洋洋洒洒数万言写成一本《走进哈佛》,并有香港教育部门的官员作的序,让我大长见识,原来一所大学的简介也能写成“图书市场一本正面挑战《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终极之作”。

  能把简介扩写成书的除了哈佛大学这样的名校,别的很难有这样的资格,说是“挑战《哈佛女孩刘亦婷》”好像只能看销售数量能不能挑战了,因为内容方面确实没有可以挑战的,都是把哈佛奉若至尊,挑战什么?只是还是替这本书有点担心,在全国众多有识之士对什么“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越来越理性、在全国家长越来越不盲从的情况下,这本“终极之作”面对后者160多万册的销量,二者PK结果如何,《走进哈佛》在商业大潮中能折腾出多少浪花,实在是一个吉凶未卜的谜团。

  但这本书又可能为近几年的“哈佛秀”等国外名校炒作添加点辛烈的味道。销量暂且不论,这本书的内容还不像《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样惹眼,还没有后者打着素质教育成功模式的招牌,觊觎老百姓口袋里白花花的银子,好像也没有后者那种急着要普度众家长的迫切。倘若用国内素质教育这口大锅,瞄准芸芸众生中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食客,以正在成长的少男少女的学习为主料,加上点国外名校的文化味道,再用西洋教育的个别成功案例拌一拌,花钱买一点媒体的煽风火,做成一道好菜也未可知。这或许是作者及出版方的另一番用意。不管怎样,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只是,我对这样的“哈佛秀”越来越头疼了。在教育行里混了近十年,我似乎没有这些作者及书商更“懂”家长,更“懂”教育。惟一比他们强一点的是,懂学生比他们多一些。一个青岛5岁的小女孩因为受不了妈妈天天按照“哈佛女孩”的模式训练她,捂着耳朵哭喊:“我讨厌刘亦婷!”还有一位高中的女生受不了妈妈天天说:“看人家哈佛女孩怎么样怎么样”,而偷着把那本书付之一炬。素质教育是个性的教育,成功的标准在当代背景下正日渐宽泛。其实在学校里,尤其是中小学,大多数学生对“哈佛秀”这样的书不感冒,反而有一点讨厌和抵触,从事教育的人由于对教育的看法更加理性,也不看好这些书。毫无疑问,这些书瞄准的是我们那些跟孩子最近的家长。试想一下,家长们人手一册“哈佛秀”的书(这是我们作者和书商多么渴望看到的事实啊),被名校的介绍所吸引,按照“哈佛女孩”的“成功”模式和招生的标准答案来训练孩子,日复一日,不出一个月,孩子不疯掉才怪。简单的统一教育模式扼杀了个性。

  在“哈佛秀”这些书的作者看来,走进哈佛或许就是一种成功。他们也正是抓住了国人对教育急功近利的迫切与焦渴,把这种成功或者根本不能算成功的“名”无限扩大化,无限夸张化,达到一种盆满钵溢的“利”,由此看来,真正成功的不是刘亦婷等跨入名校的学生,也不是书中所鼓吹的某某教育模式,而是这些书的作者和书商,他们由此获得了比培养一个学生“成功”进哈佛要高出很多倍的“名利”收益。这才是一本又一本“哈佛秀”之类的“终极之作”的终极意义。

  放下《走进哈佛》,看到书柜中我们伟大而愉快的老乡———平民教育家孔子的塑像,想起那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永不过时的教育精华,幻想自己早生两千多年,与他的学生坐在沂河的柳下,聆听他用一口浓浓的山东话讲诗论经,对于没有进哈佛此生也不可能进哈佛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幸福而了无遗憾的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