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朋克”更像单薄的文化标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09:29 新京报 | |||||
一音乐记者讲述1978年到1984年“后朋克时代”史
《1978-1984年后朋克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RipItUpandStartAgain:Postpunk1978-1984) 作者:西蒙·雷诺兹(Simon Reynolds) 版本:FaberandFaber 出版时间:2005年4月
版本:Penguin 出版时间:2006年2月 对一名流行乐的铁杆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至关重要且期待已久的著作。这也是第一本为“后朋克”作传的著作,它完整地描述了1978年到1984年整个“后朋克时代”的历史。 对一名流行乐的铁杆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至关重要且期待已久的著作。这也是第一本为“后朋克”作传的著作,它完整地描述了1978年到1984年整个“后朋克时代”的历史。作者从性手枪乐队的解散和约翰尼·罗顿的名为“公共形象”的新乐队写起,重点写了“后朋克”时代的音乐组合如“快乐分裂”、“传声头像”、“伏尔泰咖啡酒馆”等乐队,其中穿插着大量“后朋克”乐队的奇闻趣事,也闪烁着作者对流行乐的不少灼见。这些光辉的乐队支撑起了“后朋克”时代的天空,也正是他们承继了朋克时代未完成的音乐事业。 熟悉朋克的读者都可以想象这本书的写作难度。任何一支朋克乐队的经历都显得支离破碎:从不明朗地开始到中期依然混乱,最后以让人唏嘘不已的方式收尾。“后朋克”长期被流行文化史家回避就再正常不过了。现在好了,纽约的音乐文化评论家西蒙·雷诺兹填补了这项空白。他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书名代“后朋克”立言。这位出生在伦敦的中年音乐记者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绅士。“如果谁敢说自己读过5本比这更好的谈流行音乐的书,那他要么是个疯子,要么就是个骗子。” “我会尽量保持客观的立场,依我之见,朋克时代的精神在后朋克时代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后朋克时代的音乐甚至超越了朋克辉煌的1976年和1977年”,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回想起20世纪60年代那些左倾的摇滚歌,他继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朋克时代与摇滚的黄金时代十分相似,同样鼓励冒险和理想主义,而这个时代的音乐又积极地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作者笔下的时代像“后朋克”音乐一样充斥着巨大的混乱和紧张。极右翼复苏了,撒切尔夫人和里根都执政了,冷战也只剩最后苟延残喘。 随着像“地下交易”、“工厂”、“静音”和SST这样独立唱片公司的诞生,以及DIY精神的散布,后朋克族们也试图打造出另一种文化。“永远的变化”是那个时代的口号,不仅仅是纯音乐上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革新,歌词、表演风格和设计上都有了很多创意。这种精神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新的流行音乐的出现一直延续着并发生了突变,那些新流行音乐家们都是从朋克族中衍生出来的,但他们却很调皮地接受了魔力、舞蹈节奏、影像,这样做就是想把他们聪明的想法灌输到主流音乐中。 然而事实证明“后朋克”更像一枝单薄的文化标签,对那些乐队来说这样的标签似乎无关紧要。他在着手这项研究之前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点,因此当他与“后朋克”时代的音乐家交谈时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当我在他们面前提起‘后朋克’这个词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却一脸的茫然。”他自己在一篇访谈中也坦承:“非常奇怪的是,我的研究成果是用音乐论文的形式做成的,而那时人们已经在普遍使用这个词语了,这并不是我发明的概念啊。”但对新概念这种独特的嗜好也许只属于知识分子。这位精力充沛的作家发明了数量惊人的新鲜名词,诸如“臭味朋克”、“朋克臭味”、“焦虑摇滚”、“死亡摇滚”等大约20多个。它们显得很晦涩古怪,但又容易被读者理解。但让人困惑的是,真的需要这么多生涩的概念吗? 这本书非常容易招来批评家的攻击。雷诺兹在写作过程中沉溺于自己对音乐的热爱的激情之中而不能自拔,在很多时候忽略了某些材料是否适合这本书,比如他对某些浅薄的乐队花费笔墨太多,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你恨不得直接跳到下一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秋天乐队着墨太少,激起了不少读者的不满甚至抗议。但不管怎么说,对广大的热爱音乐的朋友来说,他营造的流行音乐中的理想主义气质,像“后朋克”音乐一样打动人心甚至让人上瘾。 最后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这本书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去年4月推出的英国版,另一个是今年2月由企鹅出版公司推出的美国版,前者比后者大约厚200页。所以建议大家还是找英国版的来读。 □吉姆·温德夫 □编译:王建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