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受情感主宰的费孝通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09:52 新京报

  

受情感主宰的费孝通传

  《乡土先知》 作者:张冠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定价:39.00元

  □本报书评人 张弘

  对《乡土先知》的阅读一直伴随着一种复杂的心情,这种复杂不仅因为费孝通坎坷的人生遭遇和曲折的学术历程,还因为作者按捺不住的倾向性评议。而在总体上,作者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欲说还休的犹疑姿态,这种写作上的“保留”,使读者不能从本书真正走近一代学术大师。尽管作者在搜集资料等方面颇下工夫,但若以现在看到的书来说,四十多万字的篇幅并没有让费孝通的形像呼之欲出。他的面孔依然模糊,他的身影依然朦胧。

  关于传记的写作,克罗齐在其《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的一段话极其精辟:“当生活尚未表达和表现时,还未被思想制约,它是诗歌、不是历史。为了把诗性传记变为真正的历史性传记,就必须抑制我们的爱情,我们的泪水,我们的怒火(正像通常灌输给传记作者那样),必须探寻传主在社会与文明的活动中发挥什么作用;对民族史和人类史,对任何一组或多或少的事实,对任何一种事件,也应这样做;需要超越情感价值,或将情感价值变为思想价值。”而在《乡土先知》中,由于作者身为传主的私人秘书,数年和费孝通先生一起工作、生活的经历使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使得情感价值主宰了他的写作。由于未能使自己与传主拉开一段距离,并将费孝通思想上数次转折放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作尽可能客观的审视,在对这些情节进行阐述时,作者多用曲笔斡旋;更因为对传主的敬爱之情,在涉及传主的一些学术成果或“风光”的一面时,作者不吝笔墨,多有褒奖之词。而更为明智的做法或许是,将更多的事实和细节丰富地挖掘和展现,将评判权交给读者。

  如果说,作者的曲笔和评语还只是可以原谅和想见的瑕疵,而另一点则更为致命。费孝通之所以成为费孝通,他人生中许多大事之所以会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发展和费孝通思想脉络(非学术脉络)的形成、转变,他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选择的原因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这意味着,作者并没有走进费孝通的内心,沿着他数十年的人生历程理出一条清晰的线路,使当今的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一代人的爱与恨,得与失,探索和追求,希望与失落,也无从了解是什么原因在驱使着,操纵着费孝通的命运,在面对风暴和横逆时,为了选择抗拒或逆来顺受,作者曾有过怎样的思想煎熬。

  在另一方面,对费孝通的学术研究极其熟练是本书之长,这使得费孝通在学术领域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全面体现。由于上述的这些不足,使得《乡土先知》未能成为纪实作品中的里程碑,只能算是一本差强人意之作。较之近年来涌现的《束星北档案》、《母亲杨沫》、《一代报人王芸生》等著作,《乡土先知》的缺陷一望可知,它既无惊人的诚实和坦率,也缺乏深刻的内醒,可以给人以足够的启迪和反思。

  在某些环节点到为止、虚晃一枪的做派使作者所呈现的只是费孝通有限的局部和表面,仅仅停留在“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层面,作者将费孝通晚年行迹和话题总汇成“追踪现实”、“回望历史”、“反思自身”三个落点,而后两点在本书中却未能充分地体现,叔本华说,“写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一位路人留在沙上的足迹。他走的那条路一目了然,但要想知道他在路上见到了什么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我相信,《乡土先知》的作者知道费孝通先生在路上见到了什么,但他只告诉了我们部分信息而非全部。在此,老鬼在写《母亲杨沫》时说:“一个真实的杨沫能更久地活在人们心中。”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因此,也更让人肃然起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