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从困境突围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0:07 新京报

  

从困境突围的思考

  《突围》 《环球企业家》杂志社编

  中信出版社 2006年1月版 定价:39.00元

  □书评人 李占舟

  酒足饭饱,心满意足,极难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打盹犯困。命悬一线之时,危机重重之际,头脑倒容易转得快,而这时的想法往往含金量高,《突围》所搜集的就是在后一种情况下诞生的行为和思想。

  诸多海外并购事件把2005年变成“中国企业国际化元年”。虽然联想成功收购IBM的PC公司,走出中国市场,但更多的企业是像TCL一样在时机不成熟时,被迫进军海外,收购低价破产公司,而他们却又对如何改造企业、实现扭亏,没有系统、深入的思考和安排,所以,也只赢得“忧心忡忡”。另一方面,中国本身已经从“世界工厂”变成了最大的“世界市场”,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在华跨国公司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市场的“中国特色”。他们的胃口和观念,与现实存在不少差距。这很可能导致企业销售额下降,甚至业务大面积亏损。中国市场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像海外市场不是TCL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样。

  无论如何,竞争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原有的平衡遭到无情破坏。跨国公司进中国,我们大呼“狼来了”,声音里有着说不出的惊慌失措。中国公司走出去,也被称为“狼”。至少在气势上,中国公司显得很凶猛。当然,也就有人乘机炒“中国威胁论”的剩饭。

  在华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都是在自家练好内功,才敢出来“卖艺”。中国公司多先天不足,技术研发严重滞后,知识产权拥有量微乎其微,内部没有成熟的扩张战略,不知如何积极应对复杂多元的海外投资环境,规避市场风险,捕捉商业机会,“走出去”自然平添了几分“赌”的色彩。其实,国际化也不是简单的走出去。国际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几个阶段。施振荣认为,所有的营销实务、管理、技术、员工等要有国际水准,才是国际水准的国际化。

  只是不愿意失去最好的机会,或者最后的机会,非理性地进军海外,既不知彼,又不知己,中国企业自然会撞得头破血流。我们需要的是资金和战略的良性发展,不是恶性发展,至少,也应当是理性发展。

  作为“《环球企业家》丛书”之一,《突围》在行文上与专家的专著迥然不同。借助财经人物媒体的天然优势,每个章节中信息源都很充足,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事件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这样写的另外一个好处是隐藏了作者的立场,只是将各方信息展示出来,让读者去做判断。当然,《突围》也不乏专业精神,在这本书中,我们看不到盛气凌人的结论,只有不疾不徐的推论。

  注重描写事件,尤其是交易中的细节,使这本书与众不同。它的副题是“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在加速全球化时代的制胜之道”,但并没有明确列出通向胜利要铭记的要点。所有的答案都在细节描写中。作者明白,说教是苍白无力的,抽象也是苍白无力的,没有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在某种情况下,应当强调什么,应当绕开什么,都要重新思考。书中用力讲述的,是事件的来龙去脉,实在费解之处,才点破。所谓“泼墨如水,惜墨如金”,便是如此。

  中国经济正迅猛崛起,世界也正重估中国的价值,市场走向成熟,竞争逐渐白热化。在《突围》的近30个典型案例中,我们可以打捞到的,除了发生了什么,更应当有将要发生什么,抓紧什么,警惕什么,它甚至能教会我们如何在困境中积极思考,寻求制胜之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