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尼尔·麦瑞格:下次带中国文物回国省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9日09:42 新京报

  “世界文明珍宝”开幕迎客1500人,大英博物馆馆长回应焦点问题

  272件凝结着世界文明史的大英博物馆珍品,昨日下午3时在首都博物馆正式迎来第一批北京观众,“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展也正式拉开了帷幕。为了这次展览,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瑞格(NeilMac鄄gregor)专程从伦敦赶到北京首博现场,不但参加了开幕式还摆出典型的英国绅士派头,在现场当起了兼职讲解员,一一仔细讲

解博物馆珍藏的20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据首博馆长郭小凌介绍,下午1时,为控制观众人数首博便已停止售票,估计约有1500人参观了昨日的展览。

  看到中国观众对文物如此感兴趣,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麦瑞格诚恳地表示,目前他们正在考虑在下一次中国的展览中展出中国文物。

  1 如何改善博物馆

  向全世界敞开大门

  新京报:中国很多观众很向往大英博物馆,能否先介绍一下这个举世闻名的文化殿堂是怎样形成的?

  麦瑞格:大英博物馆是由英国议会于1753年建立的,建立之初,规模还很小,而且仅有的200来件文物都收藏在一个房间里。当时大英博物馆的设计是中间有个广场,而且还有个图书馆。

  我不得不提到的是,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曾在这个图书馆里看书和写作。

  大英博物馆的理念就是希望大家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博物馆也希望通过收藏人类的历史文物,来讲述人类发展的故事。因为恰恰是从这些文物上面能够反映出人类发展的脉络。

  新京报:既然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在收藏、文物修复、管理各个环节上都已经非常完善,那么你觉得博物馆还存在需要改善的地方吗?

  麦瑞格:如果说需要改进的地方,那就是进一步敞开大门。从一开始大英博物馆是免费入场观看的。但是伦敦包括世界各地的人都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博物馆,进行参观、受到不同历史文明的熏陶教育。我们需要在这一方面再进一步加强,希望能让更多的人都有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在世界文明精髓的熏陶中了解世界。

  新京报: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与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似乎也被视为城市文化形象的标志物?

  麦瑞格:是可以这样说。

  大英博物馆建立之初就是为了将世界各地的文物聚集在一起,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机会看到它们。博物馆对于各个阶层的熏陶在某种意义上就象征了这种文化符号意义。

  新京报:大英博物馆所藏珍品极为丰富众所周知。

  但对于全世界范围的公众来说,多数人没有机会亲自到大英博物馆去一睹那些珍品的原貌。从这一点看,大英博物馆举办展览的数量、频率上是不是还不能满足全世界的需求?

  麦瑞格:其实我们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还是极为频繁的,但由于时空关系,不可能完全满足全世界观众的要求。所以,我们举办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巡回展,希望让这些珍贵藏品走出博物馆,让更多人走近它们。

  2 评价“物归原主”

  非法占有文物都应归还

  新京报:大英博物馆250年藏品展是目前中英两国间最高级别的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刚才你也谈到了中英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能不能谈一下你怎样看待这种文化交流?

  麦瑞格:正如我刚才所提到的,北京和伦敦之间从18世纪就有交流了。这次的展览是一种交流,我们用所藏珍品以飨中国观众。其实在中国一些地方也可见到两国历史交流的痕迹,比如说钟表。英国在18世纪的时候就曾给中国送过钟表,至今还在故宫博物院内留有这些实物。

  新京报:你对中国博物馆的印象如何?

  麦瑞格:新首都博物馆相当年轻,而且还有许多新的建筑,收藏中国文物也很齐全。而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处于一种发展的势头。我到过中国有很多次,发现中国新的博物馆很多,对此,我是既感惊喜又感到吃惊。

  新京报:大英博物馆已有250年的历史,它的管理体系非常成熟,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成功模式,你是否欢迎世界各地博物馆,包括中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去取经?

  麦瑞格:我们与各国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很频繁。比如说这次首都博物馆就派人来到大英博物馆进修,有学管理的,也有技术修复。大英博物馆很欢迎,与各地博物馆的交流本身就能促进博物馆的发展,而且这是双方互补的促进方式。

  新京报:意大利和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式达成协议,大都会博物馆同意归还意大利的古代文物。有评论认为这一公元前6世纪文物的返还决定将为全球被劫文物“物归原主”的处理方案树立典范。大英博物馆也有很多外国古代文物,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麦瑞格:意大利和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能正式达成协议,其重要的前提是,大都会博物馆所有的意大利文物是非法占有的。非法占有是不应该的,如果大英博物馆遇到这种非法占有的情况,我想我们也会采取归还的措施。任何博物馆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这样做的。

  3 怎样弥补遗憾

  18世纪中国文物有望来华

  新京报:此次的展览包容了世界各大洲文明,同时也展示了四大文明之中的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文明。你能不能谈一下你们在选择展品上的标准?

  麦瑞格:通过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我想讲述一个历史的共同话题。比如说200万年前的历史开始,我们可以从手骨这件器物中寻找到历史留下的痕迹。整个人类社会第一次做出来的东西就是这些器物,工具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还有,我们在所选文物展品中里也有讲不同民族对死亡的不同体认。

  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展示不同文明体系是如何创造他们的文明,而这些不同的文明体系又是如何寻找权力、智慧的象征符号。应该说,各国文明之间在重大的历史文物特征上有着相通性。从这些文物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我们推出“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展览的目的也基于此。

  新京报:大英博物馆内藏有很多中国文物,你是否认为此次展览中缺少中国文物算是个遗憾?

  麦瑞格:首都博物馆已经有比较齐全的中国文物,而我们此次所做的展览是展示世界其他类型的古文明。我认为,在北京展示其他文明类型的文物更有利于为我们带来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接触、交接甚至碰撞。相信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更新奇,更有吸引力。

  新京报:说到新奇,本次展览似乎不是大英博物馆藏品在中国首次亮相。

  麦瑞格:准确地说,是首次在北京亮相。1999年,我们曾在上海举办过一个类似的展览,但是规模不能与本次展览相比。

  新京报:你曾表示对这个与首博的展览很满意,那么大英博物馆将来是否还有与中国博物馆合作的展览计划?

  麦瑞格:我们正打算到世界各地办展览,今年六月我们可能在上海办个展览,下一站是在伊拉克举办展览。中英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一直就有悠久的历史。我们还打算明年与北京、上海的博物馆继续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打算去非洲、美国等地办展览。博物馆方面只是希望通过这些展览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新京报:中国文物缺席此次展览,是不是代表着你们以后在中国举办的展览中都不会展出中国文物?

  麦瑞格:并不是这样,其实我们目前正在考虑下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展览中,让部分中国文物回国“省亲”,可能是中国18世纪的文物。早在18世纪时,中国和英国就有友好往来,伦敦就有了中国的陶瓷、绘画等珍贵文物。我们会考虑展出这部分藏品。

  ■记者手记

  馆长,绅士,讲解员

  大英博物馆收有世界各地珍品的同时,还有一个历史细节不容我们忽视,那就是马克思曾在那的博览群书。大英博物馆馆长麦瑞格显然在众多文物珍藏中也抓到了这一历史细节珍宝,凭着这一点就拉近了大英博物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而这位英国绅士显然更在意大英博物馆所藏世界珍品的历史。在拉进与大家的距离后,他马上当起了大英博物馆的文物讲解员。展厅内,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以其叹为观止的杰出,令人发出不断的啧啧声。

  多功能厅内,馆长麦瑞格又通过幻灯片如数家珍般地展示了20件文物。

  在这个英国馆长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

  “人类对审美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由此,粗糙的水滴形石质砍砸器成为我们赞叹人类祖先智慧之美的依据。古埃及的石雕,曾在千百年里等候着人们的解读,而当人们破译其深意以后,一道通往古埃及文明的大门就此打开了。亚述帝国时期“垂死的狮子”浮雕石板,又让我们看到了自古对力量的一种膜拜。

  也许,各种文明所遗留的文物只是其所属文明的一个象征符号。但是文明与文明的聚会,在这位馆长看来,非但没有加剧着文明之间的差异,反而却用其特有的历史印痕连接着世界。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李健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