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中国学院,见证中印文化交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9日18:41 环球时报

  

中国学院,见证中印文化交流
中国学院掩映在绿荫中。

  任彦摄

  编者按:在印度,几乎所有学习中文和研究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学院这个名字。中国学院是培养印度汉语人才的摇篮,更是沟通中印文化的重镇。今年是中印友好年。记

者特地前往中国学院,听院长讲述中印文化交流的过去与现在。

  中国学院的墙壁比普通印度房屋的厚一倍

  从印度加尔各答乘火车向西北行约3个小时,便到达一个叫做“圣地尼克坦”的地方,中文一般译为“和平乡”。泰戈尔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便用奖金在这里创建了赫赫有名的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便设在国际大学里。

  现在的“和平乡”已经变成了类似于中国县城规模的小镇,尽管集市上非常喧嚣,但国际大学校园及周围仍然平和宁静。走进国际大学连校名都不写的正门不远,记者便看到了那座米黄色建筑。“中国学院”,4个遒劲有力的黑色大字,镶嵌在主楼正面墙上,有着一种雄伟的气魄,格外引人注目。主楼旁边有几座配楼,楼群前面有一片空地,均被低矮的院墙环抱,整个布局十分具有中国特色,格调淡雅庄重。

  正在楼前空地上背唐诗的两名印度女生把记者领到了院长的办公室。现任中国学院院长那济世告诉记者,中国学院成立于1937年4月14日,当时是国际大学教学楼中最大的建筑,将近7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国际大学唯一有名有实的外国学院。

  中国学院的诞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晶。泰戈尔一直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重新构架起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泰翁多年的梦想。为了同一个梦想,应泰翁之邀到国际大学任教的华侨学者谭云山主动请缨,具体操办,最终建立了沟通中印文化的有形实体———中国学院。“我的父亲谭云山是中国学院的设计师,他要把中国学院建成一座永久性的大厦,一座中印世代友好的丰碑,所以他要求工人把中国学院的墙壁垒得比普通印度房屋的厚一倍。”印度汉学家谭中教授告诉记者。

  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据点

  中国学院的成立,翻开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新的一页,掀起了中印两国互相研究彼此文化的热潮。谭云山是中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为中国学院拟定的宗旨是: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民族,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在谭云山的主持下,中国学院成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据点。“对印度文化感兴趣的中国学者在此落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印度学者也最喜欢到这里讨教。”在中国学院任教多年的余德烁博士对记者说。据他介绍,曾先后来此访问或短期工作的中国艺术家和学者有:徐志摩、徐悲鸿、陶行知、张大千、常任侠、金克木、吴晓铃、丁西林、郑振铎、周而复等。其中徐悲鸿曾在这里工作过一年,与泰戈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为泰翁画了大量的肖像画,在中印艺术界传为佳话。

  “最令学院师生难忘的是,1957年1月30日这一天,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于访问的百忙之中专程来此参观,周总理还在这里接受了国际大学授予他的名誉博士学位。”那济世院长兴奋地说。周恩来总理归国后向这里赠送了一万多册图书,至今仍珍藏在中国学院的图书馆。

  报考中国学院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

  在研究中印文化的同时,中国学院还成为培养印度汉语人才的摇篮。之前印度没有一个专门学习汉语的地方,谭云山院长是印度第一位专职汉语教师,他的学生后来成了印度汉语教学的生力军,逐渐把汉语教学拓展到尼赫鲁大学、德里大学等其他学校。“至今在印度学习汉语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谭云山教授的教导和影响。”现在仍在中国学院任教的阿维吉特老师说。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印关系的日益改善,现在印度学习汉语的学生越来越多。报考中国学院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那济世院长说。去年报名人数达到130多名,最后经过严格挑选录取30名。现在本科阶段3个年级共有40多名学生。这里的毕业生除了一部分继续深造,大部分都被班加罗尔的IT公司招去了。“他们的汉语水平都很高,因此薪水也很高。”院长说话时颇有点骄傲。中国学院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还不定期开设了很多汉语培训班。“很多商人到这里来学习汉语,他们认为汉语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商机。”

  学生最盼望有中国老师来

  随着学生的增多,学院需要更多的老师,特别是中国老师。据介绍,有的中国老师准备到这里任教,但直到现在还没有拿到签证。那济世院长希望记者通过报道呼吁有关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尽早让中国老师前来。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老师来中国学院任教。现在中国学院共有6名老师,但没有一名中国老师。“我们现在最盼望有中国老师来,那样我们可以直接学到地道的汉语,特别是在发音方面。”一名大学三年级的男生对记者说。他说只要有中国人到这里,他就逮住与其说中国话,以此来练习口语。

  除了急需中国老师之外,中国学院还急需建一个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那济世院长说,由于没有中国老师和语言实验室,学生们的发音普遍不是很标准。“过去这里的中国人比较多,大家有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后来由于中国人越来越少,这个环境便失去了。因此,我们急需建立一个语言实验室。”▲

  《环球时报》(2006年03月17日第二十版)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任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