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紫金山上留碑刻,“布衣楷圣”七年后再出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07:49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 南京东郊紫金山自古便是钟灵毓秀之地。近代以来,随着孙中山先生以及众多民国名人下葬于此,紫金山更是名冠华夏,官宦大员、社会贤达无不以在此留下笔墨为荣。其中,唯独有一位南京平头百姓得以将自己的墨迹长留其中,此人便是有着“布衣楷圣”之称的原中央商场老职工刘浚川。昨天,中山陵文保老专家刘维才向记者独家透露了16年前刘浚川手书《藏经楼修复记》,永留紫金山的一段轶事。

  “布衣楷圣”手书“平民碑刻”

  昨日,记者在藏经楼东侧寻见了这块紫金山上罕有的“平民碑刻”——《藏经楼修复记》。碑高近两米,楷书阴刻,记述了1936年藏经楼建成以来所经历的沧桑风雨。其字古朴稳健、气势雄浑,浩然之气扑面而来。碑立在三民主义碑廊起首处,碑廊镌刻的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全文,共15万5千余字,由民国时期的14位书法家书写,刘浚川留墨于前,功力可见一斑。

  中山陵文保专家刘维才告诉记者,此碑立于1990年,当时市政府投巨资修复了藏经楼和三民主义碑廊,市政府杨秘书长为此亲自撰写了纪念碑文,希望找笔力雄浑的大家来写。“我便跑去刘浚川家,他欣然同意,几天后便写好了。”刘维才回忆说,刘浚川的字一遍成功,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等知道作者非专业书法家,只是一位普通百姓时,众人无不为南京有此大师而惊叹。

  不过,刘老说这块碑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当时刻石首先须把真迹蒙在青石上“捶红”,刘浚川写的原件就这样没有保留下来;二是碑上没有留下刘浚川的名款,因此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块出自平民笔下的石碑。

  为南图抄写300万字古籍

  刘老告诉记者,其实写这块石碑时,自己和刘浚川相识已有10个年头了。他们最初相识是在南京图书馆中。“我去查资料,看见一位老先生天天在同一位子上伏案写字,便在其休息时上前攀谈,一来二去便熟识了。”后来刘维才知道当时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有一批古代地方志孤本需要补缺,此项工作需要用小楷抄写,刘浚川被邀请担此重任,用了近5年时间抄写了近300万字。此后,刘浚川的身影常常出现在中山陵组织的笔会上,除了“白马公园石刻展览馆”、“湖心亭”等门额外,最重要的刻石便是《藏经楼修复记》。

  2013年作品将再次亮相

  2003年9月,刘浚川90高龄驾鹤西归,时人谓中国书法界痛失一大家,“布衣楷圣”的称号因此为世人公认。然而此后,无论是展览还是拍卖会上都很少看见刘浚川的作品了。昨天,刘维才向记者道出了原委。

  原来,刘浚川去世后,为了保存其作品,其子女商量除一部分捐给江苏省档案馆作为刘浚川个人档案资料外,其余立刻全部封存,一张不得外流。刘维才告诉记者,据刘浚川儿子刘治国说,这些作品将在2013年刘浚川诞辰100周年纪念展览上再次与市民见面。

  南京日报记者李冀通讯员刘冠三(编辑

暴雪)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