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网络新语言让家长老师晕 汉语规范遭遇“嬉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9:24 北方热线

  四川日报消息“蛋白质”、“汗”、“PPMM”、“3688”……这些让人不知所云的“新语言”,如今在青少年中大行其道。一些教育工作者呼吁,要警惕网络语言的侵蚀。为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上海已经立法对使用网络语言作出限制性规定。网络“专用”语言在网上蔓延,相信不会有太多人觉得不妥,一旦逃出网络,质疑声就多了起来。

  嘉宾:夏春燕 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初中语文教师(以下简称夏)王彬 省直机关

公务员、高中生家长(以下简称王)郭夏 都江堰光亚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以下简称郭)主持人 四川日报记者陈宇(以下简称记)

  “汗死”让家长和老师“晕”

  记:现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新语言”,不同程度地造成与老师、亲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大家对此有什么感受?

  王:我儿子上高一,他的“新语言”多着呢,什么“大虾”、“94(就是)”、“爱知病(艾滋病)”之类。嘴里说,作文里也用,什么“他根本就是从博物馆逃出来的大青蛙……”让人不知所云。经常教育他用语规范,但他往往一笑了之。

  夏:总的来说,孩子们在教室、开班会等严肃场合,这类“新语言”用得还是比较少。一般来说,除了在网上聊天,有时在周记中或给我留便条时,也会使用一些。比如,在周记中,为了表示自己很伤心,孩子会写“555(哭)”,或者“3688(撒哟拉拉)”“PPMM(漂亮妹妹)”等等。

  郭:我们还是会注意使用场合的。和老师交谈时会使用一些,在家也会,但并不是全部,怕他们不懂。因为会有一些障碍,比如像我说什么“汗死(无语)”之类的话,外公会听不懂,问我是什么意思。不过我妈还算比较能接受新事物的啦!我经常会在作文里加一些,觉得有趣。

  汉语规范遭遇“嬉皮”

  记:“新语言”之所以“新”,是因为它的词汇构成确实不同于现代汉语的造词规则,除汉字外,字母、数字、符号等,都被赋予了意义。一位语言专家认为,如果再放任地让网络语言“攻城掠地”,破坏现代汉语的规范性,估计再过10年、20年,我们面对母语也会产生陌生感。一些学者甚至担忧,传统文化如何在满口都是“蛋白质”、“汗”的这一代得以传承。专家们的担心有必要吗?

  王:儿子在给同学的新年贺卡上写着这样的句子:“你是我‘粪量’最重的朋友,愿你在新的一年里得上艾滋病,越长越精彩!”可能真的是有代沟,我不理解现在的孩子,好好的“为什么”,偏要说成“为虾米”,好好的“这样子”,偏要写成“酱紫”?现代汉语的规范性,难道就这么轻易地被粉碎了?传统语言的精粹,难道就轻而易举地被这种奇怪的语言代替了吗?

  夏:隐患确实是存在。从作文中可以看到,这种语言已经对孩子的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喜欢用短句,回答问题也很简单,只用一两个词。他们喜欢幽默的、诙谐的、搞笑的语言风格,而网络语言刚好符合了他们的审美需求。此外,孩子还喜欢看漫画、娱乐性杂志和少年小说,比如韩寒的《一座城池》等,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孩子喜欢文字少的,语言浅显的东西。

  相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那些感动过我们的优美文字,却很难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比如,对于课文中选取的一些古典名著,他们不太感兴趣。为了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曾经选了《水浒》中的精彩片段,讲给他们听。但到目前为止,我现在教的两个班50多个孩子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看完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而能谈得出感想的更是没有。传统文化如何在这一代得以传承,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堵,还是疏?”是一个问题

  记:“新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将它视为洪水猛兽,或是将它当成完美的“漂亮宝贝”,都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堵还是疏,哪种态度更科学呢?

  郭:我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吧!就是觉得好玩,这也算是一种交流方式吧!我觉得禁止网络语言太过分了点,如果一开口就是书面语,汗!我不喜欢,感觉太正式了,交流起来感觉有距离。

  王:话是这样说,作为家长,我认为还是应该尽量要求孩子不要使用这种怪语言。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对新事物没有分辨能力,不知道哪些可以学,哪些不可以学,万一形成了不良习惯,以后想改都改不成了。

  夏:汉语的生命力十分强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过滤性,所以不必过虑。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题。这种语言的产生,跟现在的客观大环境是分不开的,首先是网络的普及,其次是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所以完全采取“堵”的方式,是不现实的。中学生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他们对新事物总是充满了热情。同时,孩子年龄小,可塑性也很强,只要老师和家长加以引导,告诉他们网络语言是一种口头语言,应该注意使用场合。而在作文中,要尽量引导孩子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此外,加强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审美兴趣,以转移他们对网络文化的注意力,这才是合宜之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