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中苦索生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09:32 新京报 | |||||
《莲花》 作者:安妮宝贝 版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3月 定价:25.00元
《莲花》给读者的感觉是路途上的空无。插画/水獭 □书评人 胡永刚 两个旅人远在拉萨,在陌生和偶然中邂逅,然后有了前往异常艰险的墨脱的结伴而行。对于庆昭而言,这其实是一次超越旅行意义的精神放逐,是另一种思考的方式;而对于善生,这是在跋涉虚无之境,他早已知道苏内河在两年前去世,却依然固执地完成一场死亡约会,于是此次行走成了他的心灵之旅。安妮宝贝的长篇小说《莲花》阐释了“有关人所走上的路途”,从一个有关旅途的故事中捕捉、感知,并且呈现生命的意义。 《莲花》在故事上继承了安妮宝贝一以贯之的简洁和冷冽,在这种清醒的状态下,对生命的内在和寓意做出全面的透视和自解。这种潜在而深刻的解释系统,其实是一种积极和阳光的精神自觉,也使小说在冷静的氛围中审视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轨迹,生活的处境和内心的困顿使他们不约而同地踏上旅途,对爱、对信仰、对生命进行追寻和探询。 依照雅斯贝斯的观点,存在的痛苦产生在实体存在与意识存在无法和解的基础之上,这种冲突发生在艺术人格的内部。安妮宝贝试图通过这种观察和展示建立一种存在,比如善生回忆与苏内河过去的种种时的从容与坦然,从意识存在与无限存在中寻找人性的起点,关注生命的原始形态。从这个角度上说,《莲花》远避喧嚣和浮泛,在对自我与对象的双重剖析中,为人类的精神冲突创造一个缅怀的立场,而这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力量和理想。 这正是当今长篇小说所承受的局限:过分沉浸于故事之中,而忽视了给人的经验提供一个内在空间,难以使小说人物存在的境遇以及作者对存在的理解充分展开。人是悲剧的角色,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本性,痛苦、挣扎就在这种矛盾中逐次展开。 安妮宝贝在善生和庆昭这条主线之外还安排了一条副线———苏内河。她对善生的影响至为深重,在两个人的整个少年和青年时代,她在善生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极为强悍的姿态,代表了其内心世界狂野的梦想,而且因她的性格付诸实际。 而他们相互对立却不构成排斥的性格,又是他们彼此存在的惟一纽带。这种看似平静的矛盾,其内部却潜藏着巨大的暗流,这甚至使善生“不爱任何人,包括他自己”,而导致对周围、对世界的价值有种排斥或遗忘的心理。这也是其自身意识的矛盾。而对于庆昭的塑造,完全是依靠善生的眼睛来揭开面纱的———“对人情世故和社会周转规则的冷淡和漠视”,在存在的本能与现实的理智之间出现了对抗的局面,庆昭与善生的回忆之间始终没有权衡出一个对等,于一种对峙中泅渡,以期望时间的轮回。 但我所关心的是安妮宝贝如何解决存在的根本问题。我理解的长篇小说,它应该是反映一种生存状态,而不是依靠榨取故事在纯粹形式或传奇意味上的可能性来产生意义。《莲花》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卓然,孤立于现实之中,就连善生这样繁华褪尽的男子,对一切世俗都不感兴趣的孤傲的人,也逃脱不了人生中的真实和虚妄的纠缠,当往事渐渐清晰起来,前路依旧渺茫……所有的爆发、疏离、悲伤都无法成立,因为他们是为了爱来爱去而存在。 时间,是《莲花》深入主题的一种方式,万变的气象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只能隐约地知道大概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以及在那么一个高度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但这个高度是悬浮不定的,它指向存在,指向现在的站立,指向像云一样变化飘动的人性,指向莫测的命运,指向一个不固定的现在,指向一个远比天气复杂的将来。安妮宝贝所要拆解的是迷离存在缠绕密集的线团,在灵魂的深处,她始终扮演的,是矛与盾的双重角色。 对时间亵渎的结局,毫无疑问地会被时间轻视。 “一切消失不见。地球也最终消亡……也许只有一种存在于天地之间超越天地之外的力量,才能够永久地让人信服。愿意相信为它轮回的生命之道。这也是人所能获得的慰藉和信念所在。”在小说的结尾,这个补叙者“我”去大理见过庆昭,讲述了许多关于庆昭的细节。这是一种艰难而及时的补救。此时,小说人物之间的尴尬已经消失,矛盾在时间面前获得了一种平均,它的向度不再单一和平面。 但此时,亦没有真正地将冲突化解,这只是提出一种面对内心的方式———对存在矢志不渝地求证,才能获得一片土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切排除不掉时间的参与,更直接地说,证明人的存在就是证明时间的存在。 如此,我们只能在时间里苦索,探测一切生命的渊源和秘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