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之春”打造“文化狂欢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7:37 南京报业网 | |
【南京日报报道】 喧嚣的锣鼓、优雅的舞步、灿烂的笑容、震天的掌声……4月8日,由江宁滨江开发区冠名的第六届“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开幕式精彩纷呈,台下2000多名建筑工人和蜂拥而至的上千名当地农民为这台晚会喝彩鼓掌。在这个桃李芳菲的春天,江宁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文化狂欢月”。 从2001年的春天开始,“江宁之春”已经走过5个年头,成为南京市乃至江苏省群众 “江宁之春”开进开发区 家住江宁横溪镇的小王至今还记得去年在江宁区丹阳中学爬上大树,看重重人群中的节目表演的情景。他说,连续5年,“江宁之春”都会到自己家门口表演节目,让他在农闲时节能够现场看到精彩的文艺表演节目。今年年初,为了支援滨江开发,他进了滨江开发区的工厂。原以为今年春天看不到表演了,没想到又能幸运地看到“江宁之春”开幕式。“当时我就坐在一大群工友当中,在宽敞的厂房里看演出,又不晒又不热,而且开幕式的节目都是专业演员表演的,比电视上的好看多了。” 像小王这样的幸运儿,在江宁不算少数。从2001年举办第一届开始,“江宁之春”群文节累计举办专场文艺演出125场,新创作文艺作品820件,展出的美术、摄影、书画作品338件,演职人员达5730人次,放映电影1480场,观众达60万人次,形成了“群众参与面广、群众参与率高、活动主题突出、活动年年出新”四大特点。 民间艺术传承发扬 丹阳的舞龙、皮老虎,铜山的高台狮,方山大鼓、娃娃鼓,秣陵小马灯、麒麟呈祥……虽然今年江宁行政区实施了重大调整,原先13个镇、7个街道合并成2个镇、7个街道,但这些民间特色表演依旧保存完好,并将在今年的“江宁之春”群文节上大放光彩。之所以这些历经千年的民间艺术能保留至今,很大程度在于江宁区各级部门对文化设施以及传统艺术的重视。目前,每个镇(街道)都有1—2支根植于百姓的民间队伍,形成了“一镇一品、一镇一特”的态势。通过举办民间广场文艺展演,让这些对大多数人而言只闻其声、未见其影的民间精品艺术在“群文节”中一一亮相,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的江宁人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使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文化设施越建越好 记者在采访时也了解到,为了打造“文化江宁”,江宁区各级部门不惜重金,全力打造群文载体——文化设施建设。自2003年创成全省文化示范区后,江宁区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区博物馆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全区各镇(街道)花重金投入各种文化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000万元。此外,江宁区提出“以奖代补”的方案,建设一个文化站奖励8万元,令江宁区各镇(街道)文化设施建设名列全市各区的前列,文化设施总面积为20917.2平方米。各镇(街道)均拥有万册图书馆、健身房、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培训室、老年活动室等多功能的活动场所,实现了“一镇一站、一村一室、一户一册”的目标要求,全区247个村(社区)都兼建有4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室,文化之花开遍江宁田野。 南京日报记者章杰(编辑暴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