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珍贵日记应进非遗保护之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09:39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路艳霞昨天,在北京市档案馆,清末民初《那桐日记》捐赠暨出版座谈会引来各路专家的热烈品评。日记虽是流水账,但其涉及了清末民初民俗、国家大事、官场游戏规则等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专家因此呼吁,珍贵日记应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列。

  由那桐后代捐赠、市档案馆点校整理编辑、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那桐日记》起于光

绪十六年,止于民国十四年,共36年,90万字。其中那桐逐日亲笔书写日记23年,至1912年7月11日因患中风,改由他人代书。整部日记系统完整,历经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略北京、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阶段,对于研究晚清民初的政治、外交、军事以及官僚机构的运转都意义非凡。据专家介绍,那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先后充任户部、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重要职务。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民俗专家赵书认为,每个人就是一个小社会,因为有日记的存在,与先人进行心灵对话有了可靠依据,日记非常鲜活、可信,是一个时代真实生活的积累,为研究各门类学问的学者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珍贵日记因此应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列。也有专家认为,日记虽然显得琐碎、零乱,但不论是时间还是内容,经过考证,能够洞察历史,成为历史资料的金矿,同时,日记可以补正史,甚至纠历史之谬误。过去人们仅仅注重已有的典籍、著作的出版,对日记重视不够。

  让人意外的是,平民日记同样十分了不起。专家介绍,一些“文革”日记就非常珍贵,甚至一些老人居家的流水账也有重要价值。比如一位老人记录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柴米油盐的日记就进了档案馆,在行家眼中,它反映了那个年代居家过日子的生活常态。

  一方面是学界对日记研究的满腔热情,一方面是普通人对日记捐赠的冷落。市档案馆征集处处长李立军说,目前该馆除了接受《杨度日记》、《那桐日记》的捐赠外,别无其他。市民咨询电话倒是打了不少,但很少有下文。李立军分析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民间收藏意识越来越浓,不少人追求藏宝娱乐或者期待日后的升值,家中深藏的珍贵日记很难轻易捐出。有的人害怕家事外传,也不愿意捐赠。李立军说,实际上,对于家属要求保密的部分,档案馆将充分满足其要求。RJ08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