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科研造假的体制警示 学者揭科研经费使用黑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20:27 北方热线

  近来被各方关注的科研造假事件,损害了国家形象,造成国有科技资源大量流失。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表示,在中国出现类似“黄禹锡事件”的科研造假,是科技界的耻辱。 偶然性的背后有必然性的因素: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科研学术人员在名利的诱惑面前心态浮躁,某些制度性的严重缺失又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表面上看,科研造假是科研学术界的事,但是这些事件背后往往有主管部门和机构行政不当的影子。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难以遏制造假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教授说,现在的高校行政系统和科研项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高校领导人需要科研成果、著名学者越多越好,这是他的政绩。所以,一些高校很难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审查。

  唐安国说:“现在社会环境处于一种浮躁的心态。学校要排行,要综合实力评价,首先要科研成果,要有知名学者。高校领导人只要看到排名下降,心里就很着急,晚上肯定睡不着觉。”他举例道:“高校聘了很多学者,一来学校就给很多津贴和荣誉,但随之而来的,大家都盯着看成绩,做不出来怎么办?有的科研人员没有办法交待,只能造假。这样,学校领导人、研究人员和他的下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有共同利益:你出了成绩,学校有光彩,领导有政绩;你如果出问题倒台就都倒台。这个时候,领导人即使不是有意包庇造假,也可能容忍造假,可能不严查,睁只眼闭只眼。”

  从造假起步的科研项目一旦做大、做出名声,就更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唐安国称,这就是“光环效应”、“马太效应”。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