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拿什么延展大国文化魅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1:32 光明网

  面对美国“薯片”、“芯片”、“大片”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失声”状态。从争取话语权这个意义上看,张艺谋们的确做了一些事,尽管做得有点花,但出发点不错,值得尊重。当然,在发现东方、输出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全球眼光,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杨波

  ●嘉宾: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新闻背景:采用先进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深入郊县、村镇和社区,让广大农民和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优质低价的电影。3月28日,上海首批百姓影院诞生,这让人们看到,电影这道娱乐“大餐”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说,这个消息令人振奋,那么,另一则新闻就显得有些“沉重”了:赵启正日前指出,与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的“入超”。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中国不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不能仅满足于成为“硬件加工厂”。

  主持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则报道,本质指向却十分趋同:当源源不断从国外引进的文化产品,越来越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去,当我们的影人越来越迎合市场需求,推出一部又一部“古装+武戏+明星+特技”的中国式大片,当以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见长的影片越来越为影视院线所青睐之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该向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产品?究竟该拿怎样的文化输出国外,与世界竞争?

  王岳川:“文化赤字”问题,的确不容小视。因为文化的作用往往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中国在走向世界和进行现代化的进程中,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好的东西,但这种引进同时也使中国本土的文化遭到了伤害,使得相当一批人疏离甚至背弃了传统。

  目前来看,不管是图书翻译、影视制作,还是语言教学等方面,这个问题都非常突出。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整个20世纪西方译介的中国图书只有1000多册,但是中国翻译的西方著作数量却高达100000册,相差100倍;我们翻译的西方著作品种多不胜数,而输出西方的中国文化的品种却少得可怜,内容极不成比例。有部影响很大的美国纪录片DISCOVERY,我注意到,100多集中只有3集谈到中国,而且内容非常肤浅。还有,我们现在的语言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已有些变形,成为了升学、应聘、升职等社会活动的杠杆,结果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一些人的母语自卑心态。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亟待拓展。假如我们的文化仍旧绵软无力的话,后果将会很严重。我知道现在有些年轻人已经出现了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比如在说英语的时候,认为自己像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甚至在谈论大片或足球的时候,也不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他们的眼里已经看不到中国的山川大地和历史文化。这种人自诩为“世界公民”,但实际上极可能沦为没有文化根基的、失落的“香蕉人”。

  主持人:外来文化的侵蚀、影响太深,这可以说是文化“入超”的一大后果,可是不是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呢?文化市场好比一个阵地,你自己不先去占领它,别人自然要乘虚而入。说到底,可能还是要看我们自己能不能出、能出多少好作品吧?

  王岳川:是的。但这个问题也要一分为二来看。我们的文化作品中也有好的,比如电影《可可西里》,虽然投入不多,但却透过电影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我认为像这样有思想内核的作品应该不断地出,形成规模,为更多的人所关注,而不要成为流星,划空而逝。当然,现在我们的文化消费市场还不够健全。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机制影响,人云亦云,喜好消费那些宣传海报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总体上仍属于奢侈品,一些人受经济条件约束,消费不起。这些都制约了我们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良性发展。

  主持人: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近几年,一些中国电影逐渐走出国门,在为世界所认知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海外市场,其中的佼佼者如张艺谋、陈凯歌等。但恰恰是这些大踏步走出去赚取海外票房和美元的电影导演,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的作品不仅“媚洋”、“求大”,而且“没有思想”。

  王岳川:我们得承认,现在很多中国电影是在借鉴美国的“大片”模式,包括生产营销和回收成本等模式。结果,钱投得越来越多,电脑制作越来越虚假,画面越来越残酷。成本越高,就越期待从市场获得高回报。这在美学上被称为“形式取代思想”———即以形式的视觉狂欢取代了思想的深层感动和内在的灵魂拷问。这种模式源于美国的嬉皮士文化背景,有其自身特点,但如果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面对美国“薯片”、“芯片”、“大片”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失声”状态(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是“失身”,即不仅失去说话的能力,而且失去身体支配的能力)。从争取话语权这个意义上看,张艺谋们的确做了一些事,尽管做得有点花,但出发点不错,值得尊重。切实地在为推广东方文化而努力,总比一些人抱着“老子曾经阔过”的阿Q思想兀自停滞不前要好得多。

  当然,在发现东方、输出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调整应对思路。西方模式并非唯一。我们的文化制作,要有全球眼光,要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抓住发展机遇;还要有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欲望和诉求,这样才可能向西方展示中国的真实,让西方学会欣赏差异性的东方文化。

  主持人: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在这种格局下,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王岳川:《礼记·中庸》有言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文化事业要发展,文化战略须先行,被动应对绝对不行。8年前,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首次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这让我们看到其在大国形象宣传方面的不遗余力。与美国相比,尽管迄今为止我国的文化产值所占GDP的比重还很小,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我相信局面会有所改观。当然,前提是,我们需要有一批人来共同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为此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