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这场“等待”不沉闷 这个“戈多”很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2日12:25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潘妤责任编辑 徐佳和 蒙莺

  晦涩难懂、令人昏昏欲睡,这是大部分世人对贝克特《等待戈多》的印象。即使是两年前口碑甚佳的爱尔兰“门”剧院带来的《等待戈多》,也依然有观众在剧场内鼾然入睡。昨天,作为纪念贝克特百年诞辰上海站系列活动的主打剧目,台湾传奇剧场的《等待戈多》在话剧中心艺术剧院亮相,这出介于京剧和话剧之间的《等待戈多》,丝毫没有给人以沉

闷感,而且以中国戏曲特有的形式语言,赋予了这出西方戏剧经典以新的生命。剧场内不时有会心的笑声爆发,这也是身兼该剧编剧、导演和主演吴兴国的创作初衷:《等待戈多》是一部两幕喜剧,不要把它看得太过沉重。

  一株倒悬的枯树,斜斜的平台上有个小土堆,三面黑纱,偶有一轮弯月挂在其间,“哭哭”和“啼啼”两个流浪汉就在这样空灵简约的舞台“等待”始终也不会到来的戈多。在参考了五六个翻译本后,吴兴国自己动手写下了这个京剧版的剧本。所有的对白都是口语化的,充满了和现实生活的契合,诸如不时会有“剧评家”这样的新名词冒出来,但意思却遵循着贝克特的原著。

  因为贝克特生前不允许自己的作品出现任何形式的配乐,这出“京剧”中所有的唱腔都是“清唱”,没有喧嚣的锣鼓和丝弦,融合了昆曲元素的“曲子”更像是一种吟唱,有着古朴和空灵的味道。即使吴兴国自己也承认,虽然之前对不能用“曲”深感忐忑,但作品完成后发现,这样的处理更符合贝克特作品应有的感觉。唱词全部做了中国诗韵化的处理,却是最明白易晓的句子,这也符合了吴兴国希望“唱出生命的原汁原味”的感觉。

  吴兴国说,这个戏最难的地方在于《等待戈多》的中国化,因为剧中涉及的信仰问题在东西方完全不同。为此,他把“上帝已死”的概念变成了对“立地成佛”的质疑,首尾两段的古琴音乐也是为了烘托这种东方的基调。整个戏的形式多是戏曲的元素,人物的表演也都是京剧程式“化”出来的。但观剧的氛围却不是传统和古代的。

  “这究竟是京剧还是话剧?”吴兴国说,这是他们传奇剧场二十年来始终面对的话题。但现在,对于他们和《等待戈多》而言,这个问题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京剧是不是可以有新的形式进入当代生活,被现代观众所接受,这才是他们经历八年等待、创作出《等待戈多》的最终所在。

  

这场“等待”不沉闷这个“戈多”很中国

  金立旺 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