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龙蟠虎踞》仅开展两天就受到南京市民热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06:42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 现场:“金陵先民”引起遐想

  《龙蟠虎踞——南京历史文化陈列》开幕的第二天,虽然是工作日,依然迎来了600名市民参观。南京灿烂悠久的历史和老祖宗留下的奇珍异宝让人们大开眼界。本报推荐的极品宝物“金陵先民陶面塑”更是引起了大家强烈兴趣。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展厅时,“金陵先民”前已经围了一圈市民。“这人鼻子这么高,会不会是外国人?”“当年做这个干嘛?”

“那个时候的南京人怎样生活?”一个小小的面塑竟然引发了市民如此多的遐想,记者连忙向当年发现陶面塑的专家请教。

  太平天国博物馆馆长易家胜上世纪80年代初是市博考古部的负责人,曾经亲自参加了“金陵先民”的发掘。他回忆说,1981年,南京市组织文物普查,六合营盘山的群众报告,在菜园种菜时刨出了陶罐和石器。营盘山遗址就这样被发现了。这是一个距今5000年左右的氏族墓地,墓地东部有一个祭祀坑,在许多兽骨和一大块玉中间他们发现了这个阔鼻深目头戴方冠的陶面塑。根据出土地点,专家们认为这是当时南京人崇拜的偶像。比起对自然崇拜的远古人类,偶像崇拜的南京先民们已经进步很多了。

  易家胜告诉记者,位于长江边的营盘山是距今五六千年前南京人活动地之一。那个时候长江两岸有许多高爽向阳、依山近水的台形高地。当时的南京人就聚族而居在这些台地上,死后也一起葬在不远处。依山近水,在今天看来绝对是景观房,但那个时候的南京人却没有这样的闲情,他们选择在这里生活考虑的是既方便于防卫,又能够抵御洪水的侵袭。

  住在台地上的南京先民们靠什么为生呢?在营盘山出土的先民遗物中,不但发现了磨成鱼的玉器,结网用的纺轮,打猎的箭簇,还发现了煮米饭的陶器和石质农具。这些都说明当时南京人不但打渔狩猎而且开荒种地,生活很是辛苦。

  反响:观展市民积极留言

  “想不到南京有这么多宝贝,太长知识了!”“作为南京人我很自豪!”昨天许多市民在参观后都这样对记者说,而更多的精彩话语则被参观者留在了留言簿中——

  留言一:“看了展览,深感南京历史悠久,文脉长远,实为世界之古都也。特别是六朝时期,南京有近百万人口,为世界第一之大都市,科技之进步、文化之发达,为南京人之骄傲。”留言二:“文化的印迹,历史的底蕴,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语言,作为南京市民,我为我们故乡的文化而自豪。”

  留言三:“展览是历史的教科书,把南京这个十朝古都展现在众人面前很值得看,建议将其发展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固定参观点。”

  留言四:“此展览很有价值,对人们了解南京、热爱南京,普及历史知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有很大作用,要坚持展下去。”

  留言五:“凝视一件件文物,仿佛与古人交流,我辈不免心生感慨、胸中凝重,我们有责任将南京文化发扬光大,并弘扬到世界。”

  互动:征稿活动启动

  《龙蟠虎踞——南京历史文化陈列》是建国以来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南京历史变迁的通史陈列,也是南京历史文化精华的浓缩。为增进广大市民对家乡、对南京的热爱,结合该展览的内容,本报和南京市博物馆联合推出“我爱南京——龙蟠虎踞我的家”大型征稿活动。

  此次活动包括征文、征集书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其中征文内容不超过1500字。要求作品内容和此次展览相关,通过真实感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征稿活动将从今天一直持续到6月30日。征文稿件请投至南京日报文化部(地址:龙蟠中路223号,邮编210002。电子信箱:njrbwhb@163.com),其他作品请投至市博宣教部(地址:朝天宫4号)。投稿时请在信封上注明“我爱南京——龙蟠虎踞我的家”稿件字样。评选结果将在7月“文博之夏”活动期间公布。本报将选登部分优秀征文。届时市博还将举行优秀作品展览。活动咨询电话:025—84466460,或请登陆http//www.njmm.cn查询。

  (编辑 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