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精神分析学说 老树有新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10:57 新京报

  从性本能学说到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的思想遗产有了新发展

  有一则在心理学界广为传播的逸事:爱因斯坦过生日时,弗洛伊德祝贺道:“你是个幸运的老头。因为你研究的领域别人都不懂,而我研究的领域每个人都自以为是专家。”时至今日,从业的精神分析师还会感叹,在人们心目中、在媒体上,精神分析是一个被扭曲、被误传的古老学说。其实,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年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有

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变。

  

精神分析学说老树有新花

  弗洛伊德如此评价自己的学说:“我一辈子做的是杂碎工作,但我打开了一条通道,沿着这个通道,我们的知识会有长足进步。”

  「人格结构」被验证的基石

  “今天,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主流的是认知心理学,纯正的精神分析治疗还是比较少。”尽管如此,在北京大学心理系钟杰博士看来,精神分析依然有其魅力。而这魅力最原始的起点便是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揭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针对的是神经症患者,对应的正是其人格结构上的问题。因此,本我、自我、超我在人格结构中的确立才是我们理解精神分析的第一步。

  中国科学院心理系研究员王极盛也认同了本我、自我、超我及无意识、意识、前意识的关系,并将其视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一个经典范式。“简单来说,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这一发展出现于父母或其他成人将社会的价值和标准传递给儿童。”

  “本我、自我、超我及无意识、意识、前意识的关系对治疗神经症非常有益。神经症内部有很多冲突,本我有些愿望,但超我又要将其压抑,自我无法协调,因此会转化成某一类神经症,这是矛盾无法调和的产物,”钟杰进一步解释,对于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的界定,目前来说还没有证据证明其是不科学的。

  相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来自脑科学的一些发现却验证了这一人格结构。有些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家认为大脑中某些部位正反映了这三个结构的功能。

  “比如说本我,它更多的是皮层下的功能,大脑皮层下有很多脑组织,像边缘系统,主要是管情绪的,因为情绪有时不容易控制。前额叶主要抑制皮层下一些活动,由此前额叶便有超我的功能。而自我的功能则在后顶叶或顶叶,帮助人有意识地做一些运动、阅读,这些行为都是我们所谓的有意识的生活。”钟杰指出与之对应的前意识冲动就存在皮层下面,比如说丘脑。

  「性本能学说」不再是强调重点

  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人生来具有生本能和死本能,其中生本能又常常与性能量相连。因而精神分析中关键的无意识部分被视为与性相关。同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还认为人格结构发展于儿童时代,是相伴于生本能的一个产物。

  不过,目前即使在精神分析学界,强调本能对人的影响已不是主流理论所研究的范畴。很多学者指责,将人的本能归结为性是不正确的。王极盛强调,这是长期以来精神分析被攻击的一个主要因素,现在的科学实验结果证实,人的本能并不都与性本能相连。不过在钟杰博士看来,这种学术之争还是因为一些学者将性欲理解得太狭隘了,其实性欲还包括着“爱”,他觉得这个问题还需要再认识。

  目前,注重个体与环境、遗传因素的相互关系成了近几年来心理学界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修正的主导方向。

  钟杰介绍,类似的实验有很多,德国马克特堡研究所便在进行环境与心理人格形成的试验,研究人员将同一窝小老鼠分成两组,一组与母老鼠呆在一起,而一组则没有。在整个养育过程中,这些被试验的小老鼠所喂食的东西完全一样。但三周之后,研究人员将所有参与试验老鼠的大脑进行解剖,结果发现两组老鼠的大脑发育完全不同。没有与母老鼠呆在一起的试验鼠,其皮层下的抑制性———相当于超我部分———发育得相当不好。这个实验证明了母亲对孩子大脑发育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王极盛也表示当前的精神分析学派更注重与脑科学的结合,与实验科学、发展科学的结合,经常是多种学科之间进行整合。

  「自由联想」一种治疗手段

  心理疾病有许多种,在进入治疗前,受过训练的精神分析师会对病人进行评估,认定其是哪种心理疾患。

  钟杰解释,在进行完精神评估后,如果采用精神分析来治疗,一般就借助自由联想的手段。“我们在做心理治疗时还沿用弗洛伊德当时的一些方法,比如说自由联想。整个过程中,治疗师要保持相对的沉默和节制,帮助病人认识前意识里面的内容。”

  “通过自由联想,治疗师关注病人在何种情况下会激动,进而探讨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也便是他无意识里存在着什么,”王极盛强调了自由联想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正好是这一疗法的原理。

  钟杰表示自由联想的疗效目前已有大量的实验支持证明,因为这种方法反映在脑部活动中恰恰是使皮层和皮层下重新建立联系。“受过心理创伤的病人,对其进行大脑扫描,我们发现皮层下杏仁核部分非常冲动。如果说病人很害怕回忆当时的场景,其皮层血流会下降,不兴奋。但在康复后,对脑部再次进行扫描,我们就会发现,杏仁核平息了,皮层兴奋了。”

  「梦的解析」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

  弗洛伊德认为,梦有两个层次的内容。表现内容是梦的意识部分,是病人在对梦进行描述时常常谈到的。而另一层次则是梦的潜伏内容,这恰恰是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方面,代表的是隐蔽的、无意识的意义。比如说房子、屋子是女性的表现物,而门是身体的出口。

  对此,钟杰认为我们不能武断、机械地去理解“释梦”。梦的解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与自由联想是交互作用的,两者的前提都是对病人的独特理解,即使是同一个梦,不同病人所表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因为病人内心矛盾、内心冲突不同,心理治疗所有的技术都依赖于我们对病人的评估,我们要去理解为什么这个病人形成其独特的人,进而才能用梦的解析去分析。因此,精神分析最忌讳的是梦到房子就象征什么,这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对应。”在钟杰看来梦的解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其手段恰恰就如中医一样,“同样症状的两个人,比如说头疼,中医给其开的药方有可能是不同的。第一个头疼的人是因为伤寒引起的,第二个头疼的人则是由肝火引起的,因而下药就不同。”

  「移情作用」精神分析的手术刀

  “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并不是手术刀,在精神分析中,医生与病人间移情与反移情的关系才是,”钟杰指出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医生要非常善于把握这种移情与反移情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帮助病人。

  在某种程度上,心理治疗师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的方法,将病人带入重新体验过去的场景中,进而将病人的兴奋点暴露出来。王极盛指出精神分析的进行必须依赖于昔日情感的回归,由此也使精神分析进入到移情与反移情之中。

  “这种关系是非常特殊的,与通常的人际关系不同,”钟杰指出医生与病人此前从未谋面,病人经常会把其过去的人际关系模式、结构投射到医患关系上,把过去的情感移情、附着在心理治疗师身上。

  移情作用产生后,对心理治疗师提出的使命恰是要反移情,识别出这种关系模式。

  这一点在心理医生梁剑芳看来极为重要。进而心理治疗师与病人一起探索其早年生活对病人现在的影响,以及为何会有今天的这些关系模式。当病人意识到这些关系模式时,病人就会有所改变。

  「实际效果」周期太长,费力费钱

  那么在实践中,精神分析的效果如何?

  心理医生梁剑芳表示,就目前国内情况来看,尽管心理医生都懂得精神分析的原理、治疗步骤、方法,但真正在治疗过程中运用精神分析的却只占少数。“精神分析的疗程周期太长了,我们耗不起。”

  此种状况在钟杰看来也是理所当然。费时、费力、费钱,这些都涉及成本和效果之间的关系,由此使得精神分析在心理治疗中并不被医生看好,甚至连保险公司也不埋单了。德国保险公司对精神分析埋单的情况在以前比较成熟,但是由于精神分析实在太费时了,因此现在德国保险公司规定一般只能做200个小时的精神分析治疗,特殊情况另加100个小时。除此之外,就要病人自己掏腰包。

  “费时、费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评定精神分析的疗效,”王极盛指出精神分析与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不同。认知治疗来源于科学实验,它是先有实验结果出来,再有理论。而精神分析是来源于临床、又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这使得精神分析陷入与中医相同的处境,尽管有脑科学研究正逐渐验证它的科学性,但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机理仍未被科学证实。

  本报记者 李健亚

  

精神分析学说老树有新花

  1881年,弗洛伊德娶玛莎·贝内斯为妻子。

  

精神分析学说老树有新花

  在伦敦的这间寓所,弗洛伊德度过了最后的日子。

  弗洛伊德年表

  ●1856年5月6日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

  ●1860年举家迁居维也纳。

  ●1873年考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1886年作为神经病学家在维也纳开业行医。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写的《癔病的研究》出版,精神分析学发轫。当年7月24日,对自己的梦境作了首次分析。

  ●1898年发表有关幼儿性欲的理论。

  ●1900年《梦的解析》问世。

  ●1902年被维也纳大学特聘为教授。

  ●1905年出版《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杜拉的分析》和《性学三论》。

  ●1909年赴美讲学,精神分析学在美国开始产生影响。

  ●1910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弗洛伊德安排荣格任首任主席。

  ●1913年《图腾与禁忌》出版,此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释》。

  ●1916年出版《精神分析引论》。

  ●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提出新的人格理论。

  ●1933年希特勒掌权,有关精神分析的书刊被禁。

  ●1938年纳粹进入奥地利,弗洛伊德在友人帮助下逃离维也纳前往伦敦。

  ●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去世。

  

精神分析学说老树有新花

  法国巴黎的“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大街”指点着精神分析学说对这个时代的意义。

  交锋

  争议聚焦三大理论

  无意识学说

  批评者认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根本不考虑心理对生理、对脑的依赖性,而是扎根在零散破碎、真伪难分的遥远的童年经验上,基础很不牢固,而且无法用实验的科学方法加以检验。

  此外,无意识学说带有明显的反理性色彩,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根本否定了人的自主、自动和意志自由,将人的行为都看成是非理性的活动,实际上将人等同于动物。

  而拥护者认为,无意识学说第一次揭示了一个被封锁和压抑的隐秘王国,发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领域,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无意识理论揭示了人不是单纯理性的构成物,认为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主要是受欲望、需要等本能内驱力驱使。要认识人的本性,既不能离开人的理想、道德和知识,也不能撇开人的本能、欲望、情感。这一理论动摇了理性主义对人的传统看法,有助于全面认识人的本质。

  而且,目前对潜隐记忆这一无意识心理活动开展的实验研究,已经使一些人对无意识理论带有神秘色彩的批评成为了过去。

  性理论

  性理论是弗洛伊德理论招致非议与指责的主要原因。批评者认为,弗洛伊德泛性论错误地夸大了人的性行为,把性本能的作用推向了极端,应用到生活的一切领域,将人看成是成天想发泄性欲的生物。

  批评者还指出,“俄狄浦斯情结”自相矛盾,与实际不符,弗洛伊德用“占有欲”或“焦虑理论”来解释恋父妒母或恋母妒父,然而如果儿童是因为占有欲引起妒父妒母,那么,他的兄弟姐妹更是他争夺父母爱的竞争对象,该妒的首先应该是其兄弟姐妹。

  对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持批评态度的人居于多数,但仍有不少人为之辩护。他们认为,首先,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并不把性活动局限于生殖欲,而是把它看成是与性有密切关系的人类的广爱与文化范畴。其次,性理论在重视人的自然属性上有其合理性,指出了社会文化背后的道德虚伪性对人性的压抑所造成的精神病态,呼吁重视人的自然本性。

  人格理论

  认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存在严重缺陷者指出,这一理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将二者看成是敌对的,社会对人是祸害,人的本性是反社会的,这一说法没有根据,离开了社会,人不可能形成人格。弗洛伊德用生物学观点来说明人格,把人类各种文化形式和复杂的人格行为,都看成是本能活动的结果,是反社会和反科学的。

  而拥护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学者认为,这一学说开辟了人格研究的新领域,克服了传统人格理论中一味强调理性的观点,而且他在用自我、本我、超我建构人格理论时,提出了“哪里有本我,哪里就有自我”,这表明弗洛伊德不仅重视无意识的本我,也重视自我的作用;表明人可以认识到在人格深层活动的那些力量,并使自己从一个受无意识力量操纵的木偶成为一个能决定自己命运、有自我意识的人。

  (严梅福)

  新知补丁

  意识 无意识 前意识

  意识是能够被直接感知的心理部分,而无意识则包括各种原始冲动、愿望、本能等各种习俗、道德所不容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为外界现实所拒绝,便被排挤或压抑到意识的下面。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精神活动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前意识是无意识中较容易成为意识的那部分

  移情

  精神分析治疗到了一定的阶段,患者会对医生产生倾慕、憎恨、不信任等个人情感,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把他对过去生活中人物的感情和印象,不知不觉地移向了医生,治疗者可以此为依据,了解患者病状的根本原因。

  俄狄浦斯情结

  无意识的观念和情感,其核心愿望是占有双亲中异性的一方,排斥同性的一方。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情结一般在三岁至五岁之间出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许多无意识犯罪的原因所在。

  自由联想

  指患者在精神分析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思维的方式。这一技术是以一些假设为根据的:任何思维最终都能通向重要的部分;如果注意力放松,抵抗就会减小到最低限度,反之,就会大大加强。弗洛伊德采用了自由联想技术以后,就放弃了催眠术。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把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外显的内容,这就是做梦者在梦中梦见的图像;第二个层次是浅隐的梦,也就是隐在显梦后面,或者混在其中的某些要求、动机、愿望和观念。它们之所以被隐藏起来,是因为它们都来自无意识,梦的解析能帮助了解无意识动机,搞清病状发生的原因。

  本我 自我 超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即伊德)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它不顾一切地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伊德那儿分化出来的,其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由自我中的一部分发展而来,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弗洛伊德认为,这三个体系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在人的一生中,它们既对立,又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活动。

  本专题感谢:王极盛(中国科学院心理学所研究员)钟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