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评论:张颐武推崇的为什么恰好是章子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10:51 南方网
  红网 郭松民

  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著名文化评论家张颐武的“一个章子怡胜过万本孔子”( 5月11日《华西都市报》)的判断,让很多人都觉得很愕然、很受伤。虽然张教授后来又矢口否认说“我怎么可能拿孔子去与章子怡做比较呢?”,并亡羊补牢地强调“我更希望每个美国人都读《论语》”。

  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白纸黑字印在那里,想收回也是不容易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孔子虽然号称圣人,但在历史已经进入了“后现代”,一切都在脱魅的今天,我们似乎也不必继续匍匐在他的脚下。为什么不能拿章子怡和他做比较呢?即便是比较的结果是章子怡胜过孔子,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以后我们多看章子怡的电影,少读《论语》就是了。关键在于你的逻辑和结论要能够言之成理,让人感到无懈可击才行。

  但这一点恰恰是张颐武教授的“软肋”。张教授为什么如此推崇章子怡呢?他的论据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章子怡可以和好莱坞的大明星“平起平坐”,“这些大明星们都对她说:‘你是未来之星’”;二是美国的“新闻周刊、时代周刊都拿她当封面来报道中国呢”。张教授说:“既然如此,我们也要尊重她,崇拜她……”

  看见没有?张教授的论点其实只有一个:章子怡在外国人那里有面子,有地位,受重视。所以她就胜过了孔子,所以我们只有“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中国的女演员可谓多矣,容貌、演技能够和章子怡不相上下的也不在少数,但她们在美国的名气,都不如章子怡来得大,所以他们都入不了张教授的法眼。

  不客气地说,张教授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反映的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殖民地心态。其具体表现就是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能力等完全没有自信,在西方文明面前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一切都要等西方人(最好是美国人)先作出判断之后,再跟着鹦鹉学舌。以西方之是非为是非,以西方之善恶为善恶,以西方之美丑为美丑。总而言之,一切价值标准都要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

  中国部分知识精英的这种殖民地心态,作为一种“精神病灶”,应该说自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漂洋过海而来的英国鸦片贩子用大炮轰开以后就被种下了。五四的时候,有激进的全盘西化论者,甚至主张通过和白人杂交来改良中国的人种。此后的状况时好时坏,但始终没有除根。近年来,“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一度大行其道,更在无形中强化了许多人的这种心态。张教授用章子怡PK孔子并裁决她胜出,不过是这种“精神病灶”的一种下意识的轻微发作罢了。

  在我看来,中国的文化,也包括经济、政治等诸方面,要真的有未来,不摆脱这种殖民地心态肯定是不行的。即以电影而论,中国对好莱坞学得再到家,还能超过好莱坞自己吗?但中国要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其主流知识精英就必须做到“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能够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西方文明。然而张颐武教授言论却表明,在一部分主流知识精英中,其殖民地心态还是很严重的。这实在令人担忧,因为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他们除了主张对西方东施效颦之外,是不可能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来的。(编辑:付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