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麻辣教授”易中天剖析家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17:15 光明网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上周末在沪掀起了一股“易中天旋风”。周六,他在上海书城为《品读中国书系》举办的签售活动持续了近4个小时,售出著作千余本,场面远胜余华的《兄弟》。昨日在上海图书馆的讲座,老少书迷站满了报告厅、围住了主席台,他让出主讲人的座椅给一对老夫妇,自己站着讲了两个小时。本以为名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品读三国及其他》的讲座将更多涉及汉代与三国,他难免要给读者“炒炒冷饭”,不料,这位“麻辣教授”语出惊人,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男权表象下的母系结构,向母亲节致礼。

  血缘是中国社会文化内核

  讲座开篇,易中天便显露出其所惯用的“麻辣风格”。无论是“咖啡杯里喝出苍蝇”,还是“两男一女的海岛生活”,或曰“西方婚姻契约论”,易中天都说得惟妙惟肖,逗引得听众们时不时地爆发出哄堂大笑,并在笑声中体味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与西方社会的契约文化有所不同,易中天认为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想内核在于血缘———由家庭至氏族至部族,直至民族国家。“一家之长是父亲,一国之长是皇帝,也就是所谓的君父,全国人民的‘总爸爸’。”地方长官被称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军队叫做“子弟兵”,各行政区域或工作单位之间被称作“兄弟省份”、“兄弟单位”,这些都被易中天作为“中国文化血缘论”的佐证。西方社会的最小构成单位是个人,而中国却是家庭。“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国家、公家、人家、自家,凡事都脱不开这个‘家’。中国人对血缘的重视,延展到了整个社会,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

  母系结构深入父权文化

  在解说由血缘结节的中国社会文化时,易中天突然语出惊人,他指出,在父权文化的表象之下,中国社会始终埋藏着深层次的母系结构,“一个姑娘出了嫁,她原先的家被称为‘娘家’,新家则称为‘婆家’。为什么不叫‘爹家’和‘公家’呢?因为中国的家庭实质上是靠母亲来操持维系的,母亲才是中国家庭的标志。”

  从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说到当代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易教授历数了中国文学史和社会生活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赞美母亲的文艺作品,甚至搬出封建时代学子当官以后封妻荫子,母亲也能被封诰命,父亲却从来不被重视的事例,来说明中国文化偏向母亲的情感倾向。“《二十四孝》的故事多是孝母而不是孝父。《红楼梦》里的最高家长也往往都是贾母这样的老太太,主持家务的则多是王夫人或者王熙凤这样的主妇。所以,由男人统治世界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表象,我们应该向中国所有的母亲致礼。”

  “吃出来”的社会关系

  更为叫人讶异的是,易中天说,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完全是“吃出来”的。“在中国社会中次于母子关系的亲密关系是兄弟,因为他们由同一个母亲抚养长大,吃的是同一个桌子上的饭菜,“由此,‘同吃’关系在中国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可以帮助中国人把一种非血缘的关系拉近成为一种近乎血缘的关系。”

  “中国人对吃是非常看重的。从原始意义上说,‘吃’与‘被吃’的关系意味着一种生命的赋予与付出,因而,中国人有‘衣食父母’一说。那么在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达到称兄道弟亲如一家的关系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请客吃饭。吃过饭就是兄弟,不能见外了。”易中天甚至不无调侃地说,“没进过厨房之前当然是‘生’的喽,进过厨房以后当然就‘熟’了,常常进进出出,自然而然就‘烂熟’了。要不然,我们怎么还把吃同样‘精神食粮’的人叫做‘师兄弟’呢?这也是一种近乎血缘的关系。”易中天由此得出“年夜饭”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所在———众多兄弟姐妹赶回家吃由母亲一手操办的团圆饭,这意味着再次用“同吃”这种方式重申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有效,从而使家庭更团结。“这也就是中国人的宴席为何只能同吃、不能分餐的深层文化原因,否则,中国社会就将被瓦解。”

  “三国”讲稿开拍在即

  在深入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之后,易中天与读者的交流内容回复到他最为津津乐道的《三国》。面对老少粉丝,易中天再三呼吁,请他们停止网络争论,“不要再去吵什么我和刘心武到底谁更厉害了,这实在是没有意义。”易中天说,面对所有质疑,他也只有一句话:“三国还远远没有讲完,三国人物的性格都很复杂。等全都讲完了,我自然会接受评判。”

  据易中天透露,他的“三国”讲稿将于本月22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无底价竞标,目前已有35家出版机构在争夺书稿。“这种书稿竞标的形式在中国还是首次,我希望这能为将来畅销书的出版提供一种借鉴的可能。”

  记者侧记

  当易教授遭遇“乙醚”

  场面火爆超过余华

  上周六下午,上海书城人头济济,再现了前不久余华来沪签售《兄弟》时的奇观:读者从书城二楼一直排到三楼。从下午两点到六点,易中天就没有停过笔。易中天的签售速度比较慢。读者的队伍长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每个读者手里都捧着一摞“易中天”:“品读中国”书系4本、《解读汉代风云人物》1本、《帝国的惆怅》1本。新书搭上老书,有些读者甚至还要个两三套。有不少“乙醚”(易迷)还在签书之余向易老师表白一番仰慕之意。

  读者以中学生为多

  记者发现,在书城排队的这些读者当中,有不少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其中最出挑的,是高中女生黄菁璇。她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在妈妈的陪同下来见易老师了。“上次,我还让妈妈陪着去了北京,就是为了到易老师的录播现场去,和偶像见见面。”今年尚在读高一的黄菁璇已经立下志愿,将来读大学要修文史。签售现场还有几个男孩子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但是早就开始玩相关的电脑游戏了,“我们以前在玩游戏的时候,最喜欢挑选蛮力型的武将来打,现在听了易老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就会去选些统帅型的将领了。”“三国”讲座甚至影响到孩子对电脑游戏玩法的选择,这恐怕是易中天都没有预料到的吧?

  上图让座给老年人

  昨天下午在上海图书馆,爆棚的一幕再次重演。报告厅两边都已加满了座位,中间的走道则挤满了人,门口的听众却还在前赴后继地涌进来。看到人群中有不少老年人,易中天有点急:“我看还是让大家到主席台边上坐吧。我这个主讲人的座位也应该让出来,给老年人坐坐。”说着,他就帮忙维护起秩序来,还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对老年夫妇。易教授的这一举动,立刻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抢白记者提问

  面对读者和观众,易中天坦然自信;面对媒体记者,易中天却有些焦躁:“相对你们来说,我是弱势群体。我很害怕你们写些什么曲解了我的本意。”也许是出于一种“人怕出名”的焦虑,易中天与记者常常针尖对麦芒。讲座现场,有一位女记者提问易中天:“我在您签售现场发现,您的很多读者都没有读过《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却对您盲目崇拜。您觉得您的讲座对他们负责吗?”易中天答道:“如果今天讲座现场有位小伙子爱上了您,您能说他就是盲目的吗?”

  易中天品读上海人

  易中天极力推荐大家看他的《读城记》,因为其中有关于上海和上海人的专章。“我说了,上海人其实都是城市部落人。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完全按照现代城市理念打造出来的城市。以前有句话说,‘全国人民不喜欢上海人,上海人也不喜欢全国人民’,但我认为这完全是对上海人的误读,这种冲突应该归结到传统和现代的冲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