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重访80年代·戏剧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16:36 新京报

  「1989年文化坐标系」

  ●2月5日-19日,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中国美术报》、《读书》杂志、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次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次大规模的集体亮相。

  ●2月,崔健创作并完成首张个人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成为中国摇滚史上第一张专辑。3月,崔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演唱会,轰动京城。

  ●3月26日,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90年代初,海子诗歌在全国范围掀起了一波热潮。

  ●5月,《钟山》杂志第3期开始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栏目,正式提出了“新写实小说”的名号,刘震云、方方、池莉等人的一批作品消解了文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现实主义观念。

  ●北京电影学院85届学生张元、娄烨、王小帅、路学长等人毕业,他们开创了体制外拍电影的制作方式,并以个人化自我表达区别于第五代导演,被称作中国影坛“第六代”。

  林兆华

  

重访80年代·戏剧界

  戏剧导演。1982年,导演探索性戏剧《绝对信号》开国内小剧场话剧之先河,之后在80年代以《车站》、《野人》等作品进一步实践对戏剧传统的颠覆和创新。

  生于1936年7月/80年代居住于北京/1961年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78年开始做戏剧导演/现主持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担任导演。

  新京报:你记忆中哪些人是80年代的文化风云人物?

  林兆华:上海的戏剧家胡伟民。

  新京报:80年代哪件事对你影响最大?

  林兆华:我的新戏《绝对信号》的上演。从导演手法到我对戏剧的追求,都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这只是一种怀念,但还是激励我自己要有这种创作的状态。

  新京报:80年代你最大的娱乐活动是什么?

  林兆华:还是戏剧。可以说我的娱乐活动就是从《绝对信号》开始做的一系列戏剧探索。比如直接面对观众进行戏剧交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戏剧演出对于我就是过节。

  新京报:80年代哪部文艺作品给你的印象最深?

  林兆华:不止一部。最早接触的西方翻译的名作,比如荒诞派戏剧、德国剧作家海伦·米勒的《组合戏剧》、童道明翻译的《梅耶荷德谈话录》,彼德·布鲁克的《空的空间》等等。

  新京报:你在80年代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儿?现在去过了吗?

  林兆华:我不好玩,不爱旅游,就想在北京。德国、法国、香港那边的基金会都曾邀请我作为他们那的常驻艺术家,但我一门心思的就希望在本土搞创作。我一直说真正的中国学派就诞生在本土,是扎根在民族的说唱艺术、民族的戏曲的土壤上的戏剧美学。

  新京报:你会如何描述80年代人们的表情?

  林兆华:木讷的。80年代给我的感觉就是咬着牙、低着头,没有表情。因为从《绝对信号》引起争论后,我深知在戏剧上做一些新的东西肯定会引起争论,尤其是在最具传统的北京人艺,诞生这些先锋的作品,本身就是剧院老一代艺术家的宽容,所以我和很多人都选择保持沉默。

  新京报:现在哪些变化是你在80年代最难想象到的?

  林兆华:我最高兴的是艺术家小群体的出现,也就是民营表演团体的出现。虽然有些在艺术上并不成熟,但这表明国家剧院统治戏剧的时代过去了,对戏剧繁荣有好处。还有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几乎每晚都有演出,这也是以前没有的。

  新京报:如果重回80年代,你会选择做什么工作?

  林兆华:还是导演。我说过,只要排的动戏我就排戏,排不动戏我就看戏。

  新京报:说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你认同吗?

  林兆华:不认同。真正的文艺复兴应该是各个领域都出现一些大家,所以80年代可以说成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开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