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保护历史之根 传承文化之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16:18 光明网

  绍兴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历史悠久的城市文脉、江南特色的水乡风光、灿若星辰的名人文化、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和奋发图强的人文精神,在现有10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7种类型中,兼具古都、山水风光和传统建筑风貌等三种文化类型,享有“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盛誉。

  近年来,绍兴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名城保护作为一种历史责任和历史追求,

深入实施《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实现了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多赢格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博导阮仪三教授称,“绍兴在名城保护方面创造了宝贵经验,探索了保护与利用相和谐的有效途径”。

  一、基本做法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绍兴特色的古城保护路子。

  1、在古城保护的重点上,突出历史文物、历史街区、古城风貌、无形文化这四个方面。一是保护历史文物。全面调查城区内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园林、杰出人物纪念地等,根据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共确定102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83处未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登记和保护。二是修缮历史街区。把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有完整的历史风貌、有一定建筑规模的历史地段,作为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划定越子城、鲁迅故里、八字桥、西小河、书圣故里五大片和石门槛、新河弄二小片历史街区,进行重点保护和修复,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三是延续古城风貌。重点保持和延续古城空间格局,包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保护和延续古城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及其郊区的重要地形地貌和原野特征;保护和延续古城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体量、高度、材料、色彩、纹饰等。四是传承无形文化。着力挖掘、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与有形文化相互烘托,共同构成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2、在古城保护的思路上,做到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相结合。一是重点保护。对列入文保单位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拯救保护的主要对象,以保留历史文脉的重要节点。如总投入10亿余元,重点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及其周边环境,保护范围从“故居”扩大到“故里”,保护面积从14公顷扩大到52公顷。二是合理保留。对富有绍兴特色的建筑物和较为典型的宗教性建筑、台门街坊、石桥古庙、河埠头、青石板等进行合理保留,以体现古城文化个性。如在保护修缮仓桥直街、西小河等街区时,对70多个台门分别划出一类和二类保护台门加以修复留存,展现“外面小台门、里面大世界”的传统建筑文化。三是局部改造。对与历史街区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进行改造、整治,对影响观瞻的各类管线实施地埋式改造,以体现古城整体风貌的协调性。如对历史街区、城区主要通路和水乡风貌带两侧的600余幢楼房,实施建筑立面改造,实行墙面“旧包新”、屋顶“新加坡”、色彩“黑灰白”。四是普遍改善。就是着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精心建设和改善古城内的基础设施,以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3、在古城保护的时序上,坚持以“点”为基础、以“线”为纽带、以“面”为突破、以“全城”保护为终极目标。一是以“点”的保护为基础。就是对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实行保护,使古城范围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近现代的文物单位都得以较好保存。近年来,先后修复了王羲之故宅、蔡元培故居、大通学堂,扩建了沈园二期、周恩来祖居(纪念馆),新建了周恩来广场,重建了贺秘监祠。通过加强对“点”的保护,二是以“线”的保护为纽带。就是对古城范围内由“三纵、二环、六线、八池、一百六十八桥”构成的河湖水系和历史街道实行保护,把河湖沿岸和历史街道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从整体格局上为实行“全城”保护打下基础。投入12亿元,对全长12公里的环城河进行改造整治,环城河成为集防洪、环保、城建、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带,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三是以“面”的保护为突破口。就是对规划确定的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的7个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既巩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也从根本上破解了文物古迹周边风貌协调的难题。专门出台《绍兴历史街区保护实施办法》,先后投入11亿元,通过保护、修缮、恢复、保留、整饬、更新等六种方式,对7个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修缮。到目前为止,已修缮80多万平方米,涉及居民5000余户。四是以“全城”的保护为终极目标。就是把“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传统风貌的保护结合起来,使得保护空间扩大到8.32平方公里的整个古城,将孤立的“文物大树”连缀成片,打造原生态的“文物森林”,体现古城保护的完整性。重点是保护和延续唐以前形成的水城格局和宋代确立的街巷格局,保持传统水系特征,延续小巷小弄的传统韵味;保护和延续古城空间形态,以城区府山、塔山、蕺山三座小山为制高点,新批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确保古城空间轮廓和视廊的通透性;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风貌,保持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的生活环境,体现粉墙黛瓦坡顶青石板的建筑格调。

  4、在古城保护的方式上,强调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统一。一是展现历史的真实性。尽可能多地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即使是对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的维护修缮,也做到“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如在修复八字桥历史街区破旧不堪的民居中,整个街区16余万平方米建筑中有60%的古建筑得以保留,34.8%也是做到“修旧如旧”,并与整体风貌相一致。二是呈现风貌的完整性。坚持以整体协调的风貌展现城市某个历史时期的特色,反映城市的历史脉络。在老城区内,以三座小山为制高点,根据不同地段的环境状况,分别严格控制新的建筑物高度,逐步恢复“黑、灰、白”的建筑色彩基调,推动民族风格的回归。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禁止修建形式、高度、体积、色彩与文保单位不协调的建筑物,使整个古城的环境风貌和谐、整齐、美观。三是体现生活的延续性。在古城保护中,除了因人口密度过高而对五分之一的居民外迁、疏散外,其余居民都生活在老城区。同时利用腾出的空间,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并增设了手工工场和商贸、文化等设施,经营绍兴传统工艺品、地方名特产和酒店、茶楼,让人深切感受到这是活生生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名城。四是显现人文自然的融合性。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这两大优势叠加起来,进一步彰显绍兴“人文、生态、宜居”的特色。保护城区府山、塔山、蕺山的原始风貌,并在山上分别重建、修复了飞翼楼、应天塔、文笔塔,营造了城在山中、山中有城的独特景观。加强对城区水系的规划、保护和利用,大力整治水环境,使城区水系畅通,清水长流,保持了绍兴“东方威尼斯”的水城特色。结合文物古迹和旅游线路进行扩绿、播绿、增绿,营造了“天人合一、水绿相依、城园一体”的城市景观。

  二、主要成效

  古城保护也是一项有回报的重大工程。我们通过持之以恒、扎实有效的古城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有力推进了绍兴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的建设步伐。

  1、传承了历史文明,彰显了历史文化的生命力。特别是经过修缮保护的7个历史街区,以整体协调的环境风貌,展示着城市某个历史时期的特色,处处充满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如修缮后的仓桥直街2003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评委会专家认为,“仓桥直街成功地展示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力,成为中国遗产的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的展示地”。

  2、拓展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随着古城保护工作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有力拓展了城市的居住、休闲、文化、旅游、商贸等功能,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公祭大禹陵、鲁迅文化艺术节、国际兰亭书法节、水乡风情旅游节、中国越剧节等节会活动,也有效扩大了绍兴的对外交流合作,为经济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绍兴市相继被评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在中国城市竞争力50强中位居第29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1名、浙江省第3名。

  3、优化了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在古城保护过程中,修缮了沿街居民住宅,改善了市政设施,增设了配套服务设施,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绍兴市相继获得了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等称号,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500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中位列浙江省第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居全国第18位。

  4、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有效保护古城,由于把城市发展中的增量部分移到古城之外,为古城保护腾出了空间,有力推进了城市化进程。近年内,按照《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实施“城市北进、旅游南延、沿江开发、多向拓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导向,坚持组团式发展,越城、柯桥、袍江、江滨和镜湖新区建设扎实推进,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的综合商贸新城迪荡新城已开发建设,建成区面积已从“九五”末的31.9平方公里扩大到75平方公里,加快了绍兴城市发展由“山会时代”迈向“鉴湖时代”、“杭州湾时代”的进程。

  三、几点思考

  古城保护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绍兴古城保护的实践和探索,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了一个范本,也给我们留下不少启迪。

  1、必须坚持法治原则,做到科学规划,依法管理。古城保护工作必须纳入法治轨道,遵循和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新修订的《文物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等精神和要求。绍兴的古城保护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古城保护规划经历了三轮修编,指导思想一以贯之,思路不断完善。第一、二轮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明确了“点、线、面”保护的量化指标,提出了实行整体保护和风貌保护的思路。1998年开始单独编制《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使古城保护走上了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专门成立了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公室,履行名城保护、修缮、改造、管理和建设等职能。制定出台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意见》、《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等,对街区风貌管理、街区违章建筑查处、沿街店面招牌广告规范化制作等作出规定,并与住户签订民居修缮保护协议,做到依法管理、制度管理、友情管理、社区管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成效。

  2、必须坚持特色原则,做到传承文化,弘扬个性。城市特色本质上表现为各种文化形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交流、渗透不断加剧,保护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峻挑战。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和灵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和重要支撑,也是展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是保护独特的民族个性和特色,就是保护历史和民族的本色。因此,我们必须珍惜历史文化,爱护城市个性,切实承担起做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薪火传人的历史责任。在古城保护中,我们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以大禹和鲁迅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越都城为代表的古越文化,以黄酒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以越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兰亭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乌篷船、乌干菜、乌毡帽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环城河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已有越剧、绍兴黄酒酿造工艺、梁祝传说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国家级遗产,留住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展示了城市的独特个性,激发了城市的内在活力。

  3、必须坚持人本原则,做到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城市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没有人的活动,古城就会凝固和僵死。坚持以人为本,让古城保护成果惠及所有居民,是古城保护的文化追求。我们在古城保护过程中,始终关注和尊重人的现实需求,为每家每户增设了卫生设施,将电力、电信、有线电视、路灯、自来水等管线实施地埋式改造,把历史街区的污水统一纳入城市排污网,拆除有碍历史风貌和街区环境的违章建筑,允许居民在室内进行现代化装修,有效保证居民享受现代文明。同时,我们还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古城保护、管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历史文化创造者、享用者、承载者的主体作用。如在历史街区私房的修缮中,政府和市民负担55%和45%的费用,让居民参与中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在投资12亿元的环城河整治工程建设中,政府仅出资5000万元,其他就通过市民捐款、企业资助和盘活沿河土地存量等措施解决。

  4、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做到激发活力,持续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大力推进机制创新、文化创新和发展空间创新。我们要坚持机制创新。特别是要不断增强古城保护的投入能力、建设能力。我们在古城保护中,建立了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企业资助、银行贷款的多元投资机制,已累计投入古城保护建设资金130多亿元,同时还引入世界银行贷款4400万美元,用于古城民居修缮和基础设施改造。要坚持文化创新。城市文化是一种生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和延续。我们把传承历史文化与彰显现代文明结合有机起来,积极建设绍兴大剧院、鲁迅电影城、绍剧艺术中心、中国黄酒城、绍兴名贤馆、越王城、中国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等现代标志性文化设施,创作了《大禹治水》、《真假悟空》、《越王勾践》等一批文化精品,为古城充实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元素。要坚持发展空间创新。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及时调整城市规划布局,避开历史城区,到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建设,实现历史名城保护和新城开发的相得益彰。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坚持城市组团式发展,将城市发展的增量部分转移到其他地方,“跳出古城保护古城”,使古城原有的功能性负担得以减轻,过重的交通压力得以缓解,过重的环境压力得以宽松,为“做精古城”创造了良好条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