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晋升国保,“钟山坛类建筑遗存”为何改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06:58 南京报业网

  【南京日报报道】本报记者李冀实习生余方

  昨天,南京市文物局正式公布了我市刚刚晋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在这份名单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记者注意:2000年以最高票数当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原省级文保单位“钟山坛类建筑遗存”,此次晋升为国保单位后更名为“钟山建筑遗址”,是所有升级的文物中唯一更名的。为什么要更名呢?

  发掘地已成“六朝北郊坛”景点

  昨天,记者特地来到紫霞湖后山当年发掘“钟山坛类建筑遗存”的地点。一座巨大的水泥仿古建筑横亘眼前,国家文物局关于“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批文被放大了数倍立在门口。仿古建筑的门楣上大书着:“六朝北郊坛”。这样的命名源自发掘简报。在2003年第7期权威学术期刊《文物》上,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署名的《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一号坛发掘简报》(以下简称为“简报”)中,通过对结构、地形、方位选择、出土遗物、文献记载等5方面的论证后得出结论:“钟山一号坛建筑遗存应为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所建的国家北郊坛遗存。”

  但是现在,“北郊坛”的身份界定正面临学术界的严重挑战。

  南大教授撰文质疑“北郊坛”

  2006年5月,最新一期《文物》上的一篇数万字文章在学术界引起关注。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张学锋在《论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不是刘宋大明三年所筑的北郊坛,而是佛教遗迹……与南朝名刹定林上寺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学锋从学术角度,对“简报”上认为是北郊坛的论据一一质疑。他指出六朝祭坛是四面有阶的,而这次发掘的遗址夹在东西两面陡峭峡谷之间,只有南面有阶。“简报”用来证明是北郊坛的4则史料全是南宋以后的,和六朝时期相距500年。他认为,《宋书》中提到北郊坛在“钟山北原道西”,位置相当于今南京太平门北、玄武湖以东。随后张学锋又引用大量韩国和日本同时期的考古资料,认为1999年发掘的这处南朝遗址并非南京独有,而是曾在东亚地区十分盛行、当时寺院中用来受戒和埋藏佛具的“戒坛式土塔”。他还怀疑紫金山头陀岭正是来源于“土塔”的发音。

  记者了解到,自该遗址发掘以来,许多学者都对“北郊坛”的定性表示怀疑。而此次张学锋首次提出了“戒坛式土塔”的身份界定,是迄今为止对“北郊坛说”最有力的反驳。

  “六朝北郊坛”景点要改名

  巧合的是,就在张学锋的论文发表的同时,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六批国保单位名单,“钟山坛类建筑遗存”更名为“钟山建筑遗址”。“国保预备名单上报后,国家文物局会组织专家对它们进行严格的学术审查。”江苏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束有春说,“改名意味着专家组对这处遗址的认识与此前不同,至少对‘北郊坛说’专家是不完全认同的。”

  市文物局官员告诉记者,国保名单下达后,更换新文保碑的工作随后就将进行,届时最尴尬的也许就是“六朝北郊坛”景点了。记者随后采访了当年从事发掘,并在《简报》中署名的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该处负责人廖锦汉表示,张的文章他们都已经看过了,中山陵方面非常欢迎这种学术讨论,希望更多的专家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而对升格为国保后改名的问题,廖表示现在的称呼更加严谨了,而六朝北郊坛景区尚未正式开放,立国保碑后,景点名称将会与国保名称统一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新闻背景:昨天,记者从我市迎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从今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首个文化遗产日是今年6月10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共筑精神家园”。为此,我市从6月7日开始将连续组织一系列展览、展演和宣传活动。记者了解到,南京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省、市三级文保单位共236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50处。另有南京云锦、金线金箔、金陵刻经、秦淮灯会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了国家保护名录。从2002年以来,市政府用于遗产保护的资金高达30多个亿。

  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公布了我市第六批国保单位的名录,我市共有13处文物荣升“国保”。它们分别是:南京人化石地点(旧石器时代);钟山建筑遗址(南北朝);明故宫遗址(明);龙江船厂遗址(明);象山王氏家族墓地(晋);瞻园(明至清);甘熙宅第(清);中央体育场旧址、国民大会堂旧址、中央大学旧址、金陵大学旧址、金陵女子大学旧址(以上为民国);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1937年)。至此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7处。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