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广西舞台艺术的2006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9:57 光明网

  随着“2006北京·广西文化舟”活动的展开,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批新剧目集中到北京展演,充分体现出广西舞台艺术领域的丰收景象。舞剧《妈勒访天边》、音乐歌舞《八桂大歌》,以及情景歌剧《印象·刘三姐》、桂剧《大儒还乡》等颇有份量的新剧目,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从艺术资源的丰富性角度看,广西的戏剧既有历史悠久的桂剧和粤剧等,也有各少

数民族自己的戏剧样式。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则是广西的艺术家们多年来对这里多民族不同的文化艺术资源的深入发掘、研究与精心呵护。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广西的戏剧艺术工作者们曾经努力以本地区丰富的民族音乐和祭祀仪式剧为素材,创造出广西特有的多个新剧种。虽然因历史的原因,这些努力并未取得显著的成功,但是它却昭示了广西戏剧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时时在提醒后人:广西的戏剧原本就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广西的舞台艺术创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重要的新剧目出现于这一时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透视广西戏剧家们最近几年的努力可以发现,他们拥有了更开阔的思路,而且更自觉地将自己的目光集中于广西的地域文化元素,这可能是他们能够获得前述成就的关键一环。

  舞剧《妈勒访天边》可能是最能够代表近年来广西艺术创作之成就的作品,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过程中,它得到来自不同门类的评委们非常高的评价。《妈勒访天边》的创作之所以能取得突出成就,除了编导善于以人性化的视角,将一对母子寻找太阳的简单故事演绎得感人至深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在处理民族文化元素时的态度。确实,《妈勒访天边》在艺术上有诸多值得激赏之处,除了南宁歌舞团的演员们在舞台上精致的集体演绎,它既能以足够的自信展现民族风情与风俗习惯,同时又成功地做到了民族舞蹈元素充分的舞剧化处理,结构完整,叙事清晰,在近年十分繁荣的舞剧创作中,它是不可多得的范例。音乐歌舞《八桂大歌》和情景歌剧《印象·刘三姐》在广泛采用广西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元素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不能离开编导以及演员们的创造性劳动,但是在这里唱主角的,始终是千百年来广西各民族一代又一代传递至今的那些无形文化遗产。

  所有这些作品都让人惊异,惊异于广西这个花乡歌海中居然沉积着那么丰富的内涵,在这歌舞的海洋里,随意掬一把水,都是优美且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艺术极品,更是当代创作的一流素材。

  这并不是广西的舞台艺术第一次赢得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同行们的羡慕与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西风格清丽的民歌曾经传遍全国,尤其是民族歌剧《刘三姐》中的诸多唱段,竟然一时成为全国城乡妇孺皆知的流行音乐。今天,当传统与几代人的距离渐行渐远时,更多地尊重与回归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本身,尊重与回归这里集汉族、壮族和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各不相同的艺术传统,激发广西的戏剧潜力,在舞台上营造一个真正多元的文化广西,就有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这些作品都在说明一个同样的道理,那就是,只要愿意并且善于去努力发掘与利用广西本土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就足以创造出优秀的舞台艺术精品。今天的广西,凭借着比当年的《刘三姐》丰富得多、也绚丽得多的民族民间歌舞,又重新回到了中国舞台艺术的视野中心,真是可喜可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