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旧时啥模样“卡”住棂星门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8:41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 棂星门遗址发掘是今年以来围绕明孝陵展开的最重要的考古工作,按照原计划,相关部门希望通过考古发掘后进一步确定棂星门的形制、规格,给即将进行的复建工程提供基础资料。记者昨天最新了解到,本来棂星门复建方案已经制定完毕,一旦国家文物总局同意,立刻就能够开工,然而目前方案的主持者,东南大学建筑系著名教授、古建筑专家杜顺宝昨日却透露,棂星门究竟应该在原址复建,还是要遗址就地保护,专家们产生很大分歧。目前杜教授已经根据两种思路分别制定了相应方案,近期将报国家文物总局审批

  波折

  棂星门到底有多宽

  复建方案最麻烦的就是确定棂星门尺寸、形制和门的细节。杜顺宝教授用“历经波折”形容了棂星门设计的前后过程。据了解,最早主持棂星门复建方案设计的专家是南京明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知名教授丁宏伟。当时丁教授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后初步判断,棂星门的宽度起码在16米以上,这个数字也成了东南大学设计小组最初的基础数据。

  一位全程参与方案研究的研究生告诉记者,由于关于棂星门的具体资料十分匮乏,丁教授始终对这个数字不太放心,他认为有必要对棂星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然而遗憾的是,发掘工作还没有展开,丁教授就因病逝世。之后另外一名古建专家、阅江楼设计者杜顺宝教授受托继续主持方案设计。经过一个星期的发掘,棂星门遗址终于在湮没百余年后,再次完整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它的整体宽度远远突破了原先估计的16米,达到20.6米,是南京现在有迹可寻的最大明代牌坊式建筑。之后,考古专家们将原有柱础归位后,重新调整了方案。

  进展

  翘首以待等批复

  记者从复建方案中了解到,鉴于目前关于明孝陵棂星门上部形制未有留下相关资料,形制修复主要依据遗址现状,参照明孝陵下马坊和明十三陵总神道龙凤门。恢复后的棂星门,门西南向,正对神道。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面阔20.61米,高7.6米,三门并排,设置门枕石两块,其间联以土红色短墙。材料方面,主要结构采用青石制作,门簪,云板均用石料雕制,夹墙用砖砌筑,土红色粉刷。黄琉璃瓦顶。石柱础须弥座和抱鼓石按现有残件样式复原。

  柱头的设计因其所建造的年代与明孝陵下马坊最为接近,因而柱头做法基本与明孝陵下马坊一致。在三道门两侧共有四面夹墙,左右对称,高度为2.7米,根据考古发掘的的构件尺寸复原设计。复原后的棂星门两侧道路各留出4米宽道路,紧急情况下允许消防车辆通过。两侧的原有高大乔木保留。

  根据中山陵园管理局的计划,一旦国家文物总局对方案批复后,他们将于近期进场施工,希望能在今年国庆节来临之前复建完毕。

  争议

  复建先得弄清原貌

  除了设计专家更迭、尺寸不断调整外,棂星门复建方案自浮出水面后就备受各方专家的质疑。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第一次方案评审会,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汪永平在内的几位专家认为,古建筑的复建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尤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更是慎之又慎。

  专家指出,既然是复建,就必须要搞清楚原来的棂星门有多大、形制具体什么样、顶有多高、建筑材料是什么、细节如何表现等等,力争做到“原汁原味”,可是从现有考古发掘情况看,唯一能确定的只有棂星门的尺寸,其余的只能“参照”、“借鉴”,而参照的明十三陵与棂星门有百余年的历史跨度,无法确定其复制后的原真性。

  对于这些专家的质疑,杜顺宝教授也持赞同观点,他告诉记者,对于明孝陵这种级别的世界文化遗产,立面任何一项恢复工程,国家文物总局在审批时都要求给予充分的依据,因此这次复建工程能否得到顺利审批,还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对策

  可以就地遗址保护

  面对两种对立的意见,除了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对原复建方案加以修改、完善外,杜顺宝老师带领研究人员又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制定了另外一套棂星门遗址保护方案,准备于近日将这两个方案一并提交至国家文物总局。

  杜顺宝教授指出,遗址保护方案设计围绕着遗址展开,对于明孝陵棂星门的保护,不仅限于遗迹本身,重要的是要对棂星门所在的明孝陵神道所特有历史文化扭转及其特有的空间开式进行保护。首先以维护棂星门及其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保护遗址自然风化的状态,保存现状树木。通过对现状各类树木的勘查,将树木自然地与特定的空间环境相结合,营造出一个舒缓平和,耐人寻味及城墙边所特有的绿化氛围。

  其次,通过考古发掘和考证,将原来柱础恢复原来位置,展示柱础两侧原有月台的基础,设置一个标志牌,为人们创造一个了解遗址历史的平台。

  ■附件

  棂星门尚有谜团未破解

  棂星门也称灵星门或乌头门。位于神道翁仲路北面,距金水桥约250米。关于棂星门的史料记载少得可怜,在清早期屈大均的《孝陵恭谒记》中曾有提及,说明此时明孝陵的棂星门还存在,而民国二十二年(1933)王焕镳著的《明孝陵志》中,记载同治三年(1864)棂星门(时称神道大石牌坊)己列为维修项目,由此可推断其被毁是在清早期到同治二年之间。

  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的专家介绍,棂星门是穿过明孝陵神道进入主陵区前的一道重要牌楼式建筑。此次发掘基本弄清了它的大致规模,但依然有一个谜团未解:一直被认为是仿明孝陵而建的北京十三陵,它的棂星门是砖石结构,上面饰以琉璃。但此次明孝陵棂星门发掘中,却仅仅发现了琉璃构件,不见砖石残件,因此当时棂星门的地面建筑是砖石还是木构依然很难说。如果这个谜团不解决,棂星门复原将缺少历史依据。

  ■相关新闻

  内红门要加琉璃大屋顶

  与棂星门方案同时报批的还有内红门恢复方案,杜顺宝教授介绍,内红门因为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属于抢救性恢复,因此它的审批比起棂星门将顺利得多。

  从文武方门往内走,经过碑殿和享殿后,就来到了内红门跟前。内红门在明代是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上覆黄色琉璃瓦。也叫阴阳门,是分割阴阳两界的地方,根据设计者的理念,进入了内红门便到了阴间。

  根据方案,工作人员首先要彻底清理墙体上方的杂草、灌木,查处顶部水泥顶面及风化、松动的城砖和上世纪80年代砌堵东西门洞的砖墙;然后按照原来形制,取用明城砖恢复三门洞拱券。

  内红门建筑外观主要参考明十三陵,特别是在时间上与明孝陵较为接近的长陵陵门形制;另外,明孝陵文武坊门的成功恢复也成为本次保护设计的重要参考。

  杜教授介绍,这次抢修工程核心部分就是要给内红门加顶。根据方案,顶为三间单檐黄琉璃瓦歇山顶,斗拱采用三踩单翘单下昂,武定采取五样琉璃瓦,柱头、额枋采取琉璃彩绘。恢复工程结束后,专家还要在建筑上部外轮廓设避雷装置以及踏步、阶条石等,室外新增青石板材质的月台。

  明功臣墓并入孝陵成“国保”

  日前记者从南京市文物部门获悉,在刚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南京市除了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国保”单位外,钟山及雨花台一带的明代功臣墓也归入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

  对于明代功臣墓被归入“国保”单位一事,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教授何云翱高兴地认为:“这说明了人们对于明代功臣墓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提高。”

  南京作为明代早期的都城,开创了包括帝王陵制度在内的众多明代制度,而明孝陵和南京的明代功臣陪葬墓则是明初帝王陵制度最直接的表现。但是,长期以来,第一批国家级文保单位明孝陵并没有包含这些功臣墓。

  毕竟分布于钟山之阴的王侯陵墓,是明孝陵陵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陪葬墓呈拱卫状环卫着明孝陵,与明孝陵一起构成了明孝陵庞大的陵墓体系。“因此,依照历史的真实性、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陵墓制度的完整性等条件,功臣墓并入明孝陵而成为‘国保’确保了孝陵的完整性!”何云翱说。

  更重要的是,在明孝陵的“申遗”文本中,明确将功臣陪葬墓列入其中,这就意味着这些功臣陪葬墓也相应地成为世界遗产。“在‘申遗’时,我们就对这些功臣墓进行了整修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应该说这也为功臣墓成为‘国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何云翱说。

  □本报记者汪明宇周扬天宇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