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央视最“老”的栏目成立三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08:58 新京报

  《大家》推出特别节目“克利夫兰总统号”庆生

  

央视最“老”的栏目成立三周年

  《大家》节目采访华人诗词学大家叶嘉莹的现场。

  

央视最“老”的栏目成立三周年

  启功生前接受《大家》采访时的留影。

  

央视最“老”的栏目成立三周年

  钱学森携家人远渡重洋归国的故事将出现在《大家》特别节目“克利夫兰总统号”中。

  本报讯(记者周文翰)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将于本周日晚推出特别节目“克利夫兰总统号”,以庆祝这一栏目诞生三周年。尽管诞生时间并不久,但《大家》在央视却有最“老”的栏目之称,因为这三年来这一栏目采访对象的年龄大多在70岁以上。

  制片人问题介绍,2002年草创《大家》的时候,栏目的定位就是要向观众介绍科学、教育、文化、卫生领域中的知识精英的人生历程。三年来,栏目采访对象中陈省身、朱家缙、王朝闻、启功、王选等八位先生已经先后逝世,“这里面多数人最后一次采访是我们《大家》做的,可以说是最后的绝版,所以我们都感到自己像是肩负着文化抢救工程一样”,制片人问题说。

  问题承认,《大家》是央视一套七个精品栏目中收视率比较低的,“我想领导是从中央台的社会责任考虑,是从一套的整体定位出发,而不仅仅考虑收视率问题,否则我们肯定拼不过选秀、竞猜节目”。

  而在三周年到来之际,《大家》推出的“克利夫兰总统号”特别节目将是一次形式独特的总结。栏目组主编张涛介绍说,三年来在采访很多科学界顶尖专家时,发现“他们的简历和访谈中经常会出现克利夫兰总统号这个名字,原来钱学森、侯祥麟、张文裕、冀朝铸等一批留学生都是乘这艘船回国的,于是我们想到做这一期节目,采访了很多当事人或者他们的亲友,试图把这段足以改变中国科技史的航程呈现出来。”据称为了落实证据,他们还特地从美国船舶公司以及外交部、广东档案馆查询了详细资料。

  ■《大家》故事

  走走秘书路线

  2002年草创《大家》的时候,一方面专家学者不知道这个节目,不愿宣传自己,另一方面公众不知道这个节目,收视率很低。所以他们的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说服专家学者方面,“找秘书、找家人、找朋友,总之是想尽办法。”比如采访“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大珩,自创办之日起他们就联系要采访王老,因为王老平时不爱出来说话,加上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所以一直婉言谢绝,但是节目组两年来一直和王老的秘书保持联系,终于在2005年底做了采访。

  平淡人生“挖潜“

  编导汤杰湘说多数专家都很低调,比如数学家丁石孙先生说:“我这一生是很平淡的,没有什么故事性”,即使没有什么戏剧性事件可讲,他们仍然从丁老依情据理的叙述中提炼出他人生的转变故事,表现出一个学者做事做人的大家风范。

  拒绝上门画家

  2005年9月,《大家》替换“实话实说”,进入央视一套播出。当《大家》成为一个品牌栏目之后,开始有各个方面的人士主动打电话要上节目。栏目组披露:“有一段时间很多画家打电话来要上节目,我们一查资料,一方面很多人不够‘大家’的标准,一方面也是觉得不能太集中于一个行业,所以绝大多数都被拒绝了”。

  ■访谈

  制片人问题:《大家》是个文化抢救工程

  曾花两年时间说服一个专家上节目

  新京报:听说经常有人打电话给你们主动要上《大家》,那你们对自荐的人有什么要求?也就是说你们选择《大家》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必须70岁以上?

  问题:《大家》栏目一开播锁定的就是科教文卫领域杰出的人物,具体来说一是要在他们所在的各个领域真正有所建树,二是他们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因为我们不是说要介绍专业知识,而是期望从大家的成长和感悟中给公众一个精神上的指引。这三年来,我们播出的大家年龄都比较大,但也不代表大家必须在70岁以上,只不过是年龄较大的大家我们需要先把它拍摄下来。

  新京报:《大家》栏目采访的对象几乎都是国内的,或者说华人大家,其中比较特殊的是经济学家蒙代尔,未来还会采访外国大家吗?

  问题:采访蒙代尔因为他是欧元之父,是经济学大家,我们也考虑逐渐采访一些外国大家。但是目前还是以国内的为主。实际上三年前刚创办《大家》的时候,就有许多人问我们,国内数得着的人也就那么些,采访完了怎么办?我们也有点担心,但是三年过去,随着我们在各行各业深入下去,我们发现其实各个领域还有很多大家,再做三年也没有问题,只是因为知识所限阅历所限过去没有发现,媒体也没有报道过而已,他们都默默无闻在做自己的事。再说,大家也在成长,现在也有中年人在源源不断成为“大家”,这个不需要担心。即使大家都知道的大家,比如宋健、朱光亚也还没有接受我们采访。

  新京报:因为采访的都是各方面的权威,这是不是对你们的策划、采访有很多挑战,包括对资料的梳理,和其他节目比是不是要做更多幕后工作?

  问题:当然,在电视上出来的就45分钟,大量的工作都是幕后进行的,比如要联系一个专家,最长时间的我们花了两年才说服一个专家接受我们采访,至今还有专家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出来,我们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联系一次,尽量争取。

  在资料梳理上,我们一方面要基本了解专家所在学科的基本状况,但是更侧重他们的成长故事、他们求学做人做事的方法和心得,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专业内的《大家》和大家沟通,过分专业显然不行。但是对我们团队来说,就要善于学习、善于沟通,这对我们节目来说可能比电视录制技巧更重要。

  《大家》的影响力来自大家本身

  新京报:做人物的电视媒体很多,《大家》的影响力、或者说竞争优势在哪里?

  问题:《大家》的影响首先来自于大家人物本身,我们至今采访记录了100多位优秀知识分子,确实是有高尚情操、有深厚学养的,这是观众认同的核心,比如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大厅用汉语致辞,这个细节就让人体会到他的中华情怀,让观众有共鸣了,其次当然和中央电视台这个大平台有关,而且在十套和一套都播出,这个机遇是少有的,这是其他栏目无法比拟的。

  新京报:你们是怎么面对收视率压力的呢?

  问题:其实2003年开始做的时候,大家对收视率很重视,压力也比较大,我当时就说即使低也要做这个事业,因为这个是文化抢救工程。好在台里没有给我们太多的压力,坚持到现在这个局面应该说是和领导的远见分不开的。我们从来没有把《大家》仅仅定位成一个栏目,作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特殊性的,所谓大家风范、文化品格,这个东西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并非收视率就是一切。

  新京报:未来有进一步开发的计划吗?

  问题:我们也有计划进行立体传播,已经推出了图书、光盘系列,未来将以大家栏目为依托,通过音像、图书、活动、互联网、广播、报纸、杂志的立体传播和营销,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因为我们栏目的理念是“共享大家、大家共享”,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各种形式了解这些大家的人生经历、人生智慧正是我们栏目一直追求的。这里面其实是可以做到文化品质和商业开发的统一的。

  ■资料

  《大家》2003年于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 10)正式开播,2005年9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大家》是目前央视容量最大的人物访谈节目之一,节目时长45分钟,采访的主要对象是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周文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