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评论:“80后”作家钻进了自设的道德圈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4:06 温州新闻网

  近日,10名同为“80后”的青年作家在网站上贴出了致郭敬明的公开信,敦促“郭敬明必须尽快通过媒体向读者和原作者公开道歉”,否则,80后写手们将“联手在全国发动读者,抵制其所有作品”。

  该公开信直斥郭敬明的抄袭“使整个‘80年代后’写作群体的声誉遭受了巨大的损害”,“令社会各界对整个80后写作群体产生道德怀疑”。

  很明显,10名“80后”青年作家,非常欣赏“道德”这个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并自认为也抓住了郭敬明的“道德”小辫子。

  假如这一切,都如公开信所宣称的那样大公无私,都如“道德”那样给人以完美,或许还可以看作是文坛的一件美事。可是,这一切却不是如假如的那样。

  有媒体报道,“80后”封杀郭敬明,实际是一场经过策划的商业炒作,主角就是公开信的作者———用他们“自己人”的话说是“于情于理,于内于外都对大家没有任何坏处,一旦被报道出来,大家的知名度就会提高,何乐而不为?”

  可问题是,这10位“80后”的文学小青年,想的过于简单了。尽管不能绝对地说,钻进钱眼的道德就是不道德,但起码,在公认的道德概念下,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为目的的道德讨伐,本身也很难被公认为是道德的。

  当然,在今天多元化的价值格局下,道德也可能有“代沟”,因此,我不愿笼统地将这场“明修道德,暗渡名利”的炒作,认定是不道德的。仅就炒作的目的看,好像也可以说是“成功”的,这10位“80后”,原本名声不显,但经这么一弄,显然已成“网络名人”。可是,这种难说不道德的炒作,显然也难说是道德的。问题在于:对他们这种道德的认同程度几何?

  很有意思,即便是承认这10位“80后”的炒作有效果的人,许多也并不认为他们是道德的。这说明,仅就道德而言,不同人群,却有大致相同的概念。

  任何人都有增加自己名利的念头,关键是如何增加。假如对“明修道德”的炒作,大家尚可理解,那么,许多人感到厌恶的,是被一个外表高尚的谎言所戏弄。“暗渡名利”最遭人诟病之处,就在于这10位“80后”利用人们的善良而怀自己的鬼胎,他们羞辱了大家的善心。

  这10位“80后”都是聪明人,聪明到设计了个道德圈套让人们往里钻,但他们过于将自设的道德外延无限扩大了,于是,这个聪明的道德圈套,最后只能套到自己的脖子上。

  来源:《青年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