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当下国画作品问题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0:58 南京报业网

  【今日商报报道】近期,在南京拍会上,尽管一些画画很有卖相,但卖价上不来,一些资深藏家向记者坦言:商品化的作品太多,毫无中国画的笔墨功力,缺乏收藏价值。有关专家认为,商品画太多,中国画传统艺术质量下降,是造成近年来中国书画市场大滑坡的深刻原因之一。今日中国书画不如古代法书名画之耐看,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下,在南京看到的许多国画作品,尺幅与场面,不可谓不大;形式与花样,不可

谓不多;题材与形象,不可谓不奇;手法与特技,不可谓不绝。然而,这些表面“好看”的国画作品因雷同化太厉害, 却不太耐看,不耐品味,人们很难在这些作品面前停留下来,或回头再加打量,作品似乎成了一次性的消费品,失去了绘画作品所应有的耐看性。究其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美术教育忽视笔墨传承

  笔墨是中国人长期审美习惯的文化积淀,是中国画自发、自觉、自立后的本体语汇,因此笔墨一旦成熟,中国画便可用自身语汇来作画了。中国画笔墨是在以书法为笔法基础所形成的各种法式和程式的灵活运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也是为创造笔墨语汇而被运用和选择的。笔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这“意味”往往就是构成画面耐人寻味的因素,它包含了从自然到人文的全部意味和信息,是画家以文化成的转换结果,也是艺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中国画家要想画出一张耐人寻味的好画来,就必须先攻克笔墨这一难关,不然,再好的题材与物象也会失去绘画上的意义。

  20世纪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过分强化了绘画的社会作用和造型功能,忽视了中国绘画本体的笔墨传承,以画“东西”代替画画,搞不清绘画创作的对象是什么,将大部分精力用在造型能力和描绘物象上,忘记了画面的重要性,以画景物代替了画笔墨。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画家对笔墨的意义缺少了起码的判断力,外加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急功近利,以及急于求成的学习态度,使得当今中国画离笔墨的内涵和真谛越来越远,作品也越来越粗疏无文,人们通过画面已无从体会笔墨的韵味和品格了。

  迷失境界注重功利

  当下,在南京甚至在全国都出现了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许多人把作品好坏的非决定性因素,当作评判标准,以致什么展览多少次,多少钱一平尺,都成了评判作品好坏的重要尺度。同时,笔墨境界和人格境界的不足,导致了当代国画作品有的只是“功利”味道,品格低下,不耐品味。许多画家将自己的创作目的直接放在了针对画展画画,针对市场画画上,不读书,不练字,把画画的文雅之事变成了“高产稳产”的流水制作。当下,南京也有画家把时髦流行当成了时代精神,一味随风逐流,追赶时尚,最终在时髦中迷失了自我,成了浮躁与轻佻的浅见之人。时髦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闪而过,这也使得某些在某阶段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在时风过后便显出了一些不耐看的肤浅。少数年轻画家甚至告诉记者,我们玩笔墨哪能超过古人啊,搞点创新和自己的东西,作品出来快!这实际上掩盖了其缺乏中国画传统笔墨功力,又不勤奋努力,浮躁逐利的思想。

  屈服市场追求“时髦”

  随着上世纪初西风东渐,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迅速流播中国的大小城市,书画家创作的目的性随之发生变化,案头把玩、个人消遣的小众欣赏形式,演变为美术场馆的大众展示、公共场所的装饰,书画的形制、题材、笔墨意趣自然也产生适应性的变化。文人画标榜的“横不过三尺”耻作大画的传统,不得不在美术展览这一传播媒介的挑战下败北。如今,长卷、册页、书札等形制变为巨轴大幅,小我的题材变为大众口味,三几张精品的赏会变为几十张乃至数百张作品铺天盖地的集中展示,近距离的细嚼慢咽变为“视觉冲击力”的演示场,雅逸被通俗代替,深奥被直白取代,微妙被显露驱逐,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价值与图式趣味被书画家们视为“鸡肋”。在这些巨变面前,“适者生存”成为书画家应变能力的考评依据。于是,在一个浮躁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无法摆脱浮躁的书画家们粗制滥造的书画作品,戴着“视觉冲击力”的面具,堂而皇之地走上名利场,并无往而不胜,于是诱惑着更多的“后起之秀”,前仆后继地生产出更多的经不起细细品味的“书画名作”。郭舒波朱霏霏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