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集邮已显黄昏之态 20年集邮者减少90%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09:22 新华网

  7月15日-7月16日,第十三届南京集邮文化节在鼓楼邮政大厦举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数百位集邮爱好者参加了这一南京以及周边长三角地区一年一度的盛会。本届集邮文化节举办了“最佳集邮报刊评选”、“邮品展销”等活动,会场一片热闹。而在文化节的主办现场,集邮家却告诉记者,在南京,号称“第一收藏”的集邮,其收藏者却比20年前少了90%。

  ■发行量大增吓退集邮者

  “比起以前,南京的集邮者已少了许多!”著名集邮家、《金陵邮坛》的主编杨仲钦告诉记者。“目前,南京市集邮协会共有2万多会员,长年预定年册的有3万多人。而在集邮最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的集邮爱好者曾经超过20万人!”

  集邮至今还是民间收藏中的最大的一个门类,但从事集邮的人为何大大减少?杨仲钦认为,这其中原因很多,但国家邮票发行政策的改变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国家每年发行邮票的套数逐年增加,邮票的发行量也翻了几倍。拿猴生肖邮票举例,1980年发行的《庚申》猴票发行量为500万,24年后的2004年,当第三轮生肖猴票出现时,发行量却超过了1亿枚!”

  发行量决定身价,杨仲钦说,“庚申”猴票因此成为新中国邮票中的珍贵品种,目前市场价值在2080元,而2004年的猴票,其市场价值甚至低于其面值——0.8元。发行量也造就珍邮,杨仲钦说,中国要再次出现像《梅兰芳舞台艺术》那样,因为发行量仅仅2万枚而身价倍增的珍邮,几乎不可能了。

  邮市日益“无利可图”,使得当年如过江之鲫涌入邮市的投资者和收藏者纷纷撤退。

  ■集邮的乐趣不见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邮票在慢慢成为一种投资品的同时,更是爱好者们雅玩的收藏品。当年的集邮者在苦心孤诣地收藏交换着一枚枚、一套套邮票的同时,更体会到一种难以言表的乐趣。可惜的是,这一份乐趣,如今的集邮者已经很难再拥有。

  26岁的集邮者陈哲从8岁开始集邮,18年一直没有中断过。小时候,他是通过撕家中信件上的邮票走上集邮之路。那时候,如果好不容易从朋友那里换来一张期盼已久的邮票,或者在一封信上发现自己正缺少的一枚邮票,他会高兴好多天。但是如今,陈哲却发现集邮变得越来越容易,“现在搞集邮,就像买东西一样,只要你有钱,什么邮票都能够买到!”陈哲说,邮票发行量的增大,使得邮票越来越像商品,集邮的乐趣减少了,当年和他一起集邮的许多朋友都纷纷不再玩邮票了。

  杨仲钦的记忆中,则清楚地保留着当年新邮发行时,集邮者排起长队买邮票的情景,“那时候买邮票很难”,但是随着邮票预定办法的推行,买邮票变得容易起来,凭着一张预定卡,就可以买到全年邮票。邮局以前零售邮票的柜台也都撤销了,集邮爱好者没有办法一套套地购买自己喜欢的邮票,这给喜欢专题集邮的爱好者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年轻人喜欢集邮的不多

  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多元化也冲击着曾经庞大的集邮人群。许多人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人甚至上学的学生是集邮大军的主力人群。

  陈哲告诉记者:“当年,我身边的男孩子十个有八个玩邮票的,为什么喜欢集邮,是因为我们当年可以玩的东西太少了!”

  毋庸多说,今天的孩子玩的方式太多了,静静地埋头于方寸间,追逐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显然对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而且,电子邮件的普及,贴邮票写信寄信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

  26岁的陈哲如今在一家传媒机构上班,他是出于兴趣才坚持集邮。他说,据他的观察,如今的年轻人是不会把钱投资在充满风险、一直低迷的邮市上的,而会把资金投资在相对好一点的股市或者房地产上。

  杨仲钦说,和当年比,集邮者中流失掉的大部分是年轻人,剩下来的主要是老年人,中青年人占的比例很少。(于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