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侵华日军日记”的三大谜团(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3日10:22 新华网

  

“侵华日军日记”的三大谜团(组图)

  

“侵华日军日记”的三大谜团(组图)

  日本版日记原稿(钱里月拍摄)

  去年8月,侵华日军士兵荻岛静夫的7本亲笔日记和1本影集被宣布首次发现地和首次出版地是中国,引起轰动,并被专家极力推荐到日本出版。时近一年,刚刚面市的《读书》杂志7月号却发表了学者钱里月的文章,指出这批所谓尘封在中国68年之久的独家手稿,早在17年前,就在日本被全文刊登过。因此,手稿是否流出过中国,是否存在两套手稿,原收藏者王襄究竟是谁,顿时成了悬念。而当记者就此事采访手稿收藏者樊建川后,却又得出一个更令人惊愕的推论:该手稿可能在中日两国间秘密来返超过两次。

  手稿并非始终留在中国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荻岛静夫日记:一个侵华日军的战地实录》前,荻岛静夫日记和影集的收藏者、民间收藏家樊建川这样描述收藏过程:天津有个叫王襄的先生自1950年起就收藏了一套“鬼子战地日记”,完整记录了荻岛静夫1937年到1940年间进攻、扫荡、杀人、放火等恶行。2004年夏天,王先生托文物商人主动联系我,并很快谈定了价钱。经过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沈庆林等5位现代文物专家的鉴定,该手稿为真品,属“国家一级文物”。

  然而近日,学者钱里月却在《一件“国家一级文物”的流传》一文中指出,“这套首次发现地和出版地均为中国的《荻岛静夫日记》,其实17年前就已经在日本出版过。中国版附有1本影集和7本日记照片,手稿直接从樊建川处所得,日本版也附有7本日记的照片,但从未提过还有影集的存在,且日本版编者称手稿原物直接借自荻岛家族。假设二者为同一物体,那么,1950年起就由天津王襄保留在中国的手稿,怎么会在1989年被拿到日本出版呢?而且怎么会在日本出版后,又于2004年神差鬼使地在中国被发现呢?”钱里月还认为:“中国版只翻译了原作60%,假设中国版与日本版所依据的手稿相同,则可推断,中国版的编者删减了部分内容。”在仔细阅读被删减的部分,尤其是被完整删掉的最后101天的日记,钱里月惊讶地发现,不仅荻岛静夫归国返乡,而且日记也跟着他一起回去了,并且一直带在身边。这和中国专家、读者普遍认为的手稿从一开始就留在中国相差甚远。

  存在两套手稿可能性很小

  钱里月还大胆提出一个假设,会不会有两套手稿?理由除了日本版闭口不提影集外,还有在中国版中,收藏者樊建川、译者袁定基、责编脚印均指出“荻岛静夫用铅笔作为书写工具”,然而日本版的编者却指出“用钢笔记得一丝不苟”。另外,日本版手稿照片中,封底上端横印的英文“memorandum”清晰可见,但中国版手稿照片中,却只在封底下端显示有一排无法识别的字符。

  “我很感谢钱里月提供了这么多的新发现,这是好事。但我认为手稿肯定只有一个,谁日记会写两遍?”樊建川告诉记者,“我前面又重新取出手稿看了下,之前我的表述可能有误,手稿大部分文字确实是钢笔所写,很小一部分是铅笔写的。钢笔写的那部分由于时间长了,比较淡,看上去像似铅笔。”至于封底字符的排列,樊建川不愿对此做出回答,称是否一致根本无所谓,他收藏的手稿肯定是真的,日本编者的话不一定能信。“据我推测,手稿1940年随作者回到日本后,1950年又流入了中国,被天津王襄收藏。随着七十年代中日建交,这部分手稿可能被荻岛静夫的后人带回日本出书,直至1989年后再次流入中国。只有这么解释才说得通。”

  原收藏者王襄究竟是谁?

  樊建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曝出一个重大线索:“关于王襄,首先肯定存在,因为手稿中夹的纸上盖有‘王襄1950’印章,这个印章鉴定下来肯定是那个年代的,而且没有必要做假。另外有两点值得关注,一,这个王襄可能就是我国大收藏家、中国第一代甲骨文学者、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二,影集中拍有荻岛静夫好友兼翻译王先生的一张照片,这个王先生可能和王襄有关系。我已将钱里月的文章寄往王襄所托的那个文物商人了,希望他能够开口。” (许嘉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