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中国买家“大手笔” 横扫国际拍卖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3:19 新华网

  克里斯蒂和索思比——两家号称英国、乃至世界拍卖界顶尖公司的拍卖行,在7月中旬轮番举办“中国拍卖专场”。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两大拍卖行的拍卖大厅坐席最多也不到100个,而参与竞拍者有时可达200人之众,竞拍者中有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但更多的是黄皮肤的中国人。

  7月11日克里斯蒂的拍卖会,一开始大厅里似乎就酝酿着一种期待:拍卖从1点开始

,但提前半个小时就人满为患,大约100人的买家中,80%%是中国面孔。拍卖先从玉石雕件、屏风、犀牛角雕件等开始,12点左右,乾隆年间的“老子骑牛图”落锤价已经攀升到24万英镑;同一年代的一件紫檀嵌牙百鸟朝凤挂屏拍到了11万英镑;永乐年间的一个27厘米高的鎏金铜佛被拍到14万英镑;一副年代久远破旧得几乎都拿不起来的唐代绢本菩萨像幡被叫到14.5万英镑……

  ■中国人推动外国人开怀

  这次拍卖会的景象只不过是近来国际古玩和艺术品市场日渐火热的一个缩影,也似乎预示着中国买家横扫国际收藏市场的日子正在日益迫近。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消费行为就会进入转型时期,人们对于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将会有大幅度增长,这个国家艺术品市场会因此而启动并发展起来。

  克里斯蒂拍卖行亚洲区副主席叶正元在接受采访时,对中国市场侃侃而谈。他说,“和平盛世看古董,兵荒马乱金价涨。现在中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国力大增,中国的艺术品被中国人和世界收藏界看好也是情理之中。”

  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跳跃式发展带动了亚洲艺术品市场的全面复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艺术品市场格局。仅在2005年上半年,克里斯蒂的英国拍卖场涉及中国买家的交易金额是破纪录的9.1亿英镑。

  而与此同时,国际两大艺术品拍卖行也赚得盆盈钵满。2005年,索思比的艺术品销售金额高达27.5亿美元,净利则大幅增长85%,达到6300万美元,创下15年来最好的业绩纪录。克里斯蒂去年全年的艺术品销售金额也突破了30亿美元。

  ■走出国门瞄准规范市场

  竞投古董和艺术品日益成为中国人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目的,这也带动全球古董拍卖生意一片兴旺。对于为何选择到国际拍卖行竞拍,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香港和内地藏家谈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数量众多且不乏精品和珍品。由于历史的原因,英国的艺术品市场上拥有数量丰富的中国艺术品藏品。每年7月和11月的拍卖会都会出现一些令人赞叹的拍品:从春秋时代保存极其完好的青铜剑,到宋代哥窑的三足笔洗,以及存世罕有的元代青花人物瓷罐,无不令人惊叹。明清时期的瓷器杂件精品则更为收藏者提供了不同价位的收藏选择。

  其次是市场相对规范且拍卖行诚信度较高。在英国每年举行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的有世界著名的索思比、克里斯蒂和宝龙拍卖行。它们无论在对拍品的鉴定和拍卖的操作上都具有较高的信誉,而且透明度也较高。而对参加拍卖活动的竞投者的有关手续也非常简便。

  第三是对不同类别的艺术品的喜好和追捧与国内市场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瓷器和玉器一直是中国收藏者和古玩投资者看好的品类。但高古(元代以前的)瓷器,如定窑、磁州窑在这里比国内更受追捧。另一些高古的藏品例如唐三彩在这里也比在国内要活跃。而一些高古的石刻佛像、佛头等,由于历史原因,在这里也时有所见。

  最后,部分藏品的地区性价格差异在逐步缩小。英国的拍卖行虽然时有创纪录的高价拍品出现,但由于以往欧洲市场的收藏者和投资者对藏品的重点与国内市场会有一些不同,从而导致在价格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给近年来众多的内地收藏者和古玩经营者创造了一定的投资空间。这也是为何这几年出国参加海外拍卖会的内地人士数量越来越多的原因。

  ■老板成主力目的各不同

  在英国一家大能源公司任职的来自上海的严先生可以说是入行伦敦拍卖行的新人。在7月中旬的索思比伦敦拍卖会中,他购得了一个光绪年间的青花瓷瓶。

  不过,像严先生这样的“中产阶层”,在“中国买家”当中并不是主力。在最近两三年时间里,中国艺术品买家从以民间收藏家、博物馆为主体,迅速发展到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其比例已达60%%以上。

  按照一些港台媒体的描述,这群“中国买家”的主力是江浙一带的私企老板,他们年龄大多在40~60岁之间,年富力强,精明能干。虽然他们未必懂鉴赏,但有着商人的眼光和头脑。

  香港《文汇报》报道说,众多民企已经把收藏作为投资经营的一个方向和分散经营风险的一种手段。在南京,仅房产领域至少有二三百名企业家在较大规模地投资艺术品。在宁波,投资艺术品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家就有二三十名之多。

  当然,在这股中国买家投资古玩艺术品热潮的背后,也暗含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些人收藏古董和艺术品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有些艺术品最终沦为“礼尚往来”的道具,成为“公关”和行贿受贿的工具。香港媒体曾经报道,有内地上市公司主席用公司资金在拍卖会花了几千万元买了几幅名画,挂在公司办公室,说是投资保值,然后悄悄地找了大芬油画村的画工,全部克隆一套,真的珍品就拿回家去据为己有,赝品留在了公司。

  ■中国买家频出“大手笔”

  近年来中国买家频频现身国际拍卖行,瞄准中外古董和艺术品。在激烈的举牌竞价当中,催生了不少一掷千金的大手笔。

  ●波尔蒂莫王冠92.64万英镑

  2006年6月,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举行英国已故公主玛格丽特(现任英女王的妹妹)私人首饰拍卖。在拍卖中最受瞩目的两款镶钻珠宝首饰“波尔蒂莫王冠”和“装饰艺术项链”(ArtDeco)被一个来自中国的女收藏者以高出估价近5倍的价格购走。“波尔蒂莫王冠”是玛格丽特的祖母玛丽王后送给她的,公主在1960年大婚时就佩戴着它。这个在1870年制造的王冠镶满钻石,可拆解成一条以花为题材的项链和三件不同款式的胸针,以配合不同场合佩戴。王冠在拍卖前预展中的估价仅在15万~20万英镑之间,由于很多买家都竞相购买,这名中国女收藏者最后出价92.64万英镑(约合1300万元人民币)一锤定音。

  ●乾隆御制“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 4600万港元

  2006年4月,香港索思比春季拍卖会上,这件清朝乾隆时期御制金桃皮鞘竞投十分激烈,在场一名穿西装的神秘内地男士频频“举手”,出价之爽快,惹来全场注目。宝腾腰刀很快从450万港元的底价飙升到4600万港元。这柄腰刀是乾隆皇帝当年亲自命人铸造的,全批宝刀原本共有90柄,分为“天、地、人”三组,每组30柄,各柄刀均有编号,且刻有乾隆御制字样,目前大部分分别收藏在北京及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之中,只有这柄“天字十七号”流落在市场上,因此非常珍贵。另外,该内地买家还耗资近1500万港元购得乾隆龙袍和打猎甲胄。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1.15亿港元

  2005年10月,一位神秘的内地商人通过香港的古董商在香港索思比竞投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珐琅彩赏玩花瓶,并最终以1.15亿港元的天价购得。这款瓶高只有16厘米的双耳花瓶,做工精细,瓷胎洁白细腻,瓶身上的珐琅彩花石锦鸡图色彩绚丽,是由宫中造办处御画匠亲绘。此种瓷瓶目前已知存世者仅数只,但器形各异,所以此瓶极具收藏价值。

  ●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4150万港元

  2002年5月,香港著名实业家张永珍女士在香港索思比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元竞得清朝雍正时期粉彩蝠桃橄榄瓶一只,创下了当时清瓷拍卖的世界纪录。这件粉彩瓷瓶原物主是现任美国外交大使理事会主席奥格登·里德,他的母亲不仅是外交界的知名人士,而且是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及宋家的好朋友。令人唏嘘的是,这件国宝当初竟被里德一家当作一个灯座,瓶腹内塞满泥沙和报纸。2004年1月,张永珍将此瓶捐献给上海博物馆,使它又重新回到了中国的土地上。

  便捷检索

  新华收藏艺术品拍卖老照片瓷器紫砂壶字画 油画 画家 书法火花 烟标油画 画家海报博物馆 文物古籍书籍美术书签 书标文房四宝像章 徽章家书台北故宫雕塑玉器珠宝翡翠 报刊刺绣织绣附加费粮票酒标白酒 啤酒钱币 金银币 流通币 纪念币古玩 古董鉴宝蜡像陨石奇石 观赏石集邮 邮票 邮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