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同方不再姓“清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01:5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清华同方,清华紫光……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称。日前,紫光和同方先后更名,去掉了“清华”二字。至此,清华大学控股的30多家企业基本完成了更名的工作。从更深远的层面上说,这为其他高校的校企改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据悉,到今年年底,70多所部属院校将完成校企改制,其他高校也在积极行动之中。

  为什么要更名

  消除校企不分的弊端

  “更名,这是校企分开的一大内容。”清华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荣泳霖说。

  据悉,清华大学创办校办企业的历史始于1980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控股企业32家,参股企业70家,总资产超过200亿元,去年营业总收入超过200亿元。

  校办企业在创办之初都冠以学校名称,运用学校的无形资产推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校企不分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

  为此,2001年11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校企改制的必然趋势。按照《指导意见》要求,校企改制后,除清华控股保留“清华”冠名外,其他校办企业一律取消“清华”冠名。

  在荣泳霖看来,校企更名有4大益处:可以避免由于公司经营不谨慎给学校带来声誉的损害;目前全国冠以清华名称的公司多达数百家,校企取消冠名后,那些名为清华的公司显然与清华大学没有任何干系;通过资本运作,有些公司清华可能不再控股,甚至卖掉,再挂清华的名称显然不合适,取消冠名后就没有这样的后顾之忧;境外合作者担心行政干预对企业的影响,更名后可以减少他们的顾虑。

  更名是否意味着清华大学将与校办企业脱钩?对此,荣泳霖解释说,更名后,校企的资产关系不变,股份比例不变,管理团队不变。清华大学还是校办企业的股东,学校对企业除了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外,还承担将科研成果以资产形态向企业投资、不断向企业输送科技和管理人才的责任,以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因为如此,同方改名时,有人以为股东大会会反对,不料最终以全票通过。

  改名只是其中一步

  校企“站对位置”需作更多努力

  如果说更名是看得见的变化,那么,在校企分开的探索中,清华大学的举措远不止更名这一步。校企分开还包括资产分开、人员分开、地域分开等诸多方面。2002年以来,清华大学对校办企业进行了清产核资;所有公司撤出清华园,进入科技园或生产基地;撤并46家系办公司;成立了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股东大会的权利。

  2003年10月,清华大学控股有限公司获准成立,标志着传统校企模式的终结,代之以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管理体制,大学由企业的创办者变为企业的出资人,对校办企业只承担有限责任。作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新成立的清华控股是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代表学校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维护校方作为出资人的权益。它与清华所投资企业是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关系。

  清华大学校企鼎盛时期有240多家公司,一些系有多达七八个公司,甚至课题组都办了公司,有人因此戏称“推开清华的每一道门,里面就是一个公司。”校企分开后,减少了学校的行政干预,可以对校内企业进行资产和主营方向的优化,避免了盲目决策。吉兆公司原属于电子系,被同方购买后,通过增加资金、人员,其营业额是收购前的近10倍,生产的广播发射机目前占国内份额的40%。改制后的企业在建立融资平台方面也更加有效,清华控股获得了开发银行110亿元贷款额度,这在从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2003年以来,清华控股主营收入年均增长16.71%,2005年达172亿元;总资产年均增长13.27%,2005年达236亿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清华大学及其所属的企业终于“站对了位置”,这将为其他高校的校企改制提供借鉴。

本报记者 施 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