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青年演员如何做好京剧的继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14:44 新华网

  

青年演员如何做好京剧的继承

  

青年演员如何做好京剧的继承

  黛玉葬花储兰兰饰林黛玉

  青年演员如何做好京剧的继承——青年京剧演员储兰兰访谈

  日前,作为国粹的京剧,连同其他九十一种戏曲曲目,一同被列入了刚刚颁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的青年京剧演员储兰兰,就此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对青年演员如何做好京剧继承的看法。

  京剧是活生生的遗产

  提到这次京剧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储兰兰说到:"京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京剧前辈们留给我们的死遗产,而是活生生的遗产。因为我们在接受了这份遗产的同时,还在不停地去继承和发展这份遗产。所以,如何在我们青年一代京剧演员手里把京剧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搞活,就涉及到一个如何继承的问题。"

  艺术创新有利于京剧遗产的增值

  储兰兰理解的艺术创新,实际上就是艺术要与时俱进,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丰富和革新,可以借鉴融合其他种类的艺术形式,为我所用,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发展。"如果说京剧是一份遗产,那我们这些继承遗产的一代青年京剧演员,就应该想尽办法使这份遗产增值,而不是坐吃山空,在这一点上,现代音乐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古典诗词与京剧唱腔因素相结合创造出的'京歌'这样的艺术形式,也许可以顺应新时代艺术多元化发展趋势的需求。"

  说到这里,来自安徽的储兰兰举了她家乡的例子:明、清及民国时期,歙县(徽城)一带的文化活动极为活跃,每逢节日或庙会,城乡戏剧演出活动频繁。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三月,徽城曾举行"迎春赛会",有戏台三十六座,供来自苏、浙、豫和本县的戏班献艺,并有四十八个戏班同时演出,呈现出"天下名优萃聚竞技","迎春之盛,海内无匹"的盛况。

  "这些活动,正是徽班进京的民间基础。当时的戏曲,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喜欢的人多了,这个艺术形式才有活力。而如今的京剧,却恰恰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以前广阔深厚的民间基础和群众基础,才显得'门槛太高',让老百姓觉得'看戏太难'。"

  京剧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是创新的途径之一

  "实现京剧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创新,除了创作更多的新剧本以外,还可以在身段和舞台中引入现代舞蹈,在伴奏中引入其他艺术门类的音乐元素,在扮相中引入现代化妆术,我是在探索一种'京剧歌舞'的艺术形式。"

  储兰兰回忆说:"2003年,在饰演《巾帼英雄赞》中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三位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时,我把京剧程式化的身段都运用上了,因为这样更能够完美地表达历史人物形象。但是,对于在节目中烘托气氛的伴舞演员则很难完全采用传统京剧中的身段,这就需要借鉴和引用其它艺术形式和多种现代元素。花木兰替父从军,用京剧中程式的身段动作来表演,而伴舞演员则借用了舞蹈中驰骋疆场的马舞动作;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手舞银枪入重围,运用了京剧中传统的把子功,而伴舞演员则用了一段武术的耍刀动作摆开阵势;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又用程式化的身段表现了挥舞令旗指挥若定的气概,而伴舞演员用的则是气势磅礴、翻江倒海的山西锣鼓来烘托战场的交战气氛和战争场面。"

  她又补充道:"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在音乐处理上加入了交响和电声效果,节奏上大多运用了京剧唱腔板式中的"流水"、"回龙",还有高亢激昂的[娃娃调],这样既不脱离人物,又赋予节目以时代感和节奏性。"

  "京剧扮相也是一样。传统京剧化妆有可能会从视觉上拉大演员与年轻人的审美距离。现代的化妆方法和技术能够实现生活美与舞台美的统一,赋予演员更好的舞台形象,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因此,在节目中省去了传统京剧演员贴片子、勒水纱等化妆程序,用现代材料做的盔头勒在头上,既美观又轻巧还不至于掭头,可能会有助于增强舞台形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继承遗产,责无旁贷

  采访中储兰兰打趣地说:"如果人人都指着老祖宗的那点遗产吃饭,那京剧这碗饭早晚要吃光。作为青年演员,继承京剧遗产是第一步的,但继承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式继承,要怀着一种忧患意识,对老祖宗的遗产负责,在发展中继承。"

  储兰兰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2005年第五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上储兰兰演出了新编的《林黛玉》,有同行这样评价:"储兰兰的《林黛玉》给我印象很深,同时佩服她的胆量,她出场时着实使我吃了一惊:她的化妆并不是完全按照京剧的化法,倒是有点偏向越剧风格了。她的表演和唱腔无疑是很好的,评委没给她多高的分,大概是因为她对京剧程式和规矩的大胆挑战吧。但无论如何,我对她这次的表现都是肯定的,她把林黛玉的形象塑造得非常非常好。"(王颖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