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生态也有极限(新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1:29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记得1984年我在中国科学院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时,答辩时间是整整一个下午,共4个小时。但是如今在许多大学里,硕士论文答辩经常是一个下午答辩十几位。从导师介绍情况 事实上,在一些学校,如今一个下午安排一位博士生答辩也已经难以做到了。道理很简单,在很多学校,通常每周只有一天下午是可以进行答辩的,因为这个下午可以不安排课程,以便召集足够多的答辩委员会成员举行答辩,而每年的“答辩季节”撑死了也就是那几周而已,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安排如此众多的研究生答辩呢? 同样,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多少多少篇论文,才可以申请答辩。发表论文就要有刊物,刊物还是那么多刊物,篇幅还是那么多篇幅,但是“需要”发表的“论文”增加了数十倍乃至上百倍!早就有人计算过,如今全国的学术刊物,即使全部用来登载研究生在上述要求下需要发表的论文,也已经不够了。 “极限”实际上广泛存在。比如一亩农田的粮食产量,你不能设想可以达到一亿斤;又如一个风光美丽的旅游景点,如果每天有游人数百名,那它可能依旧风景如画,但是如果每天的游人达到100万,恐怕就是灾难了。 我们也许认为精神产品永远不会过剩,精神世界可以无限扩展。但学术生态是由人构成的,如果我们承认人是有极限的,那么学术生态显然也是有极限的。 忽略了这种极限的存在,我们的学术生态必然会恶化,学术的质量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江晓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