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中国行为艺术》正名“异化的肉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09:27 新京报

  首部系统总结中国行为艺术20余年历程专著出版,作者之一鲁虹接受本报专访

  ◇何谓行为艺术

  迄今为止,行为艺术没有精确的定义。简单地说,行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在现场表演的艺术,也有人认为,行为艺术是用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在行为表演过程中,与

人、物、环境的交流。所以,行为艺术也被称为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通常用“PerformanceArt”来指称“行为艺术”。艺术批评界认为,行为艺术是观念艺术的一种,所以其含义更宽泛,除了艺术家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材料,还包括艺术家组织社会人群进行活动,也有批评家将行为艺术分为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两类。———摘自《中国行为艺术》

  个案

  

《中国行为艺术》正名“异化的肉身”

  1988年10月,盛奇等人在北京古长城遗址完成行为艺术“观念21·太极”。艺术家用布把一批舞蹈学生捆扎起来,形成一个黑色的蜘蛛网。盛奇则在网中困难地打着太极。他的表演被认为暗示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不可逾越。其中长城与太极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

  

《中国行为艺术》正名“异化的肉身”

  1995年,女艺术家尹秀珍在成都创作行为艺术《洗河》。本来被污染的府南河水无法被清洗,艺术家取出10立方米河水,制成冰块,再运到岸边,由艺术家和行人一起用清水洗刷了两天,最后冰块全部化掉,地面上却留下了污迹斑斑。艺术家运用洗涤的日常经验,激发公众一起表达了希望改变河水现状的心理诉求。

  本报讯 “行为艺术”,在前卫艺术家看来,曾是一个载负着机遇与后劲的行当;在广大公众看来,似乎是很难理解的“闹剧”。日前,艺术评论家鲁虹、孙振华编著了《中国行为艺术》一书,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艺术界普遍认为这是首部系统介绍中国行为艺术20余年历程的专著,首次用史笔书写了中国行为艺术的客观面貌。该书正如其书名引题所说的,为“异化的肉身”正名。

  “问题”串起行为艺术史

  本书作者鲁虹、孙振华分别是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和深圳雕塑院院长,同时也是活跃的当代艺术评论家。在该书中,他们集纳了自85美术新潮至21世纪初的中国行为艺术图文资料,将其集中成史,最后还附录了由艺术批评家冯博一总结的1979年-2005年中国行为艺术重要作品年表。

  全书的特点在于,作者打破了一般艺术史按年代描述的传统方式,而是以围绕行为艺术的各种“问题”,来串联、组织具体材料,同时介绍了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相关材料。书中对中国行为艺术的分类呈现中,按照“当下中的过去”、“自然生态与人”、“‘暴力’引起的震撼”、“无望的反抗”以及“向社会提问”五个层面归纳概括了中国行为艺术的表现。

  该书作者之一,鲁虹表示,“中国过去的20年里,出现过一些不错的行为艺术,类似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反思,当然也有值得我们反思的作品。我们希望《中国行为艺术》一书能给出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们客观地看待行为艺术。这也是我们将行为艺术纳入美术史的一个努力”。

  对此,该书责任编辑冀少峰告诉记者,“本书虽然不是一本纯粹的艺术史书籍,但却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让读者能从全局了解中国行为艺术,不再仅仅依靠个别的艺术现象对中国行为艺术产生误读。”

  “客观评价标准”尚存争议

  《中国行为艺术》一书中在各个章节中,展示了行为艺术家马六明、苍鑫等人的作品。对于自己的行为艺术作品成为书中的一个案例,苍鑫表示,尽管鲁虹、孙振华在书中罗列了很多行为艺术,但他们没有提出独特的、自我视角,感觉他们评选作品的标准是商讨出来的。苍鑫表示,要真正对行为艺术进行客观评价,必须指出中国行为艺术该如何往下走。行为艺术在中国的特殊情况又是如何?这些都应该纳入艺术史书考虑范畴。

  北京大学艺术史学教授朱青生指出,鲁虹、孙振华编著的《中国行为艺术》从学术角度对艺术现象做了客观、详细的描述、分析。朱青生表示中国缺乏从学术、文化角度进行正确引导、解释的行为艺术研究,“《中国行为艺术》一书填补了一大空白”。但朱青生也指出鲁虹和孙振华在新书中对艺术史上行为艺术的发展情况介绍得不够充分,“由于大多数中国读者对行为艺术还不了解,甚至有误解,因此就需要多做交待。”

  ■业界论“行为”

  吴鸿(艺术评论家):反收藏的行为艺术也成了商品

  经过大众传媒的渲染,行为艺术现已成了“泛化”的东西。行为艺术本身是反对艺术市场化、博物馆体制化提出的。行为艺术家认为作品不可以收藏,或者说不可重复性。

  在我理解便是将艺术恢复成人类的本能游戏状态。然而,商业这一大环境会给艺术附加一些商业价值。这两年,行为艺术已发生了严重变质,有些作品已蜕化成仅仅满足文化小资对文化好奇的东西。行为艺术本身就是强调无法保留、重复,但现在很多人通过摄影、录像保留行为过后的痕迹,最终将行为艺术也变成了商品。

  ■书摘·重要“瞬间”

  

《中国行为艺术》正名“异化的肉身”

  ●1986年9月,由王度策划,王度、林一林等沙龙的10名成员参与的“南方艺术家沙龙”第一回试验展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该展中有表演性的行为艺术作品。

  ●1986年12月—1988年赵建海、盛奇,郑玉珂、康木等在北京大学、长城等地举行多次“观念21”行为活动。

  ●1989年2月5日-1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让大众首次成批“见识”了行为艺术,其中女艺术家肖鲁朝的作品《对话》、李山的《洗脚》、张念的《孵蛋》、吴山专的《卖虾》、王德仁的《抛撒避孕套》等一系列行为艺术事件引发争议。

  ●1993年起,以自己身体为创作源泉的行为艺术家马六明开始在北京实施《芬·马六明》系列作品。

  ●1995年8月,由美国贝特蒙女士策划的“水的保卫者(第一回)”当代艺术展在成都府南河举行。该展览以行为方式为主,探讨环境保护问题,并受到当地政府支持。该展览此后还进行过数回。

  ●1998年2月起,张大力开始创作行为作品《拆》,以涂鸦方式将自己的头像喷绘在所处的城市大街小巷中,从而在他们中间寻找一种个人与社会,现在与过去的荒诞而实在的对话。

  ●2002年6月起,由卢杰和邱专杰策划的“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活动展开,艺术家们重走长征路。

  ■作者访谈

  鲁虹:“自娱的狂欢”不是行为艺术

  新京报:从85美术新潮开始,中国的行为艺术与公众始终存在一种隔阂。对行为艺术做一个集中史,仅是为了消除这种隔阂?

  鲁虹:写这本书,就是想客观介绍中国的行为艺术。社会上对行为艺术基本上是一片批判之声。我们希望通过写这本书客观地展现行为艺术的真实面貌。其实这本书四年前就可以出版了,但出版社有考虑,一直拖到了现在。如果那时就出版,应该算是中国行为艺术第一书。在这四年里,陈履生的《以艺术的名义》对行为艺术进行了批判,而我们这本是第一次比较客观地介绍了中国行为艺术,有批判,也有认可。

  新京报:你提到在书中对行为艺术做出了相应的批判及反思,你对行为艺术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哪?

  鲁虹:道德界限方面。有些问题出于表达的需要,行为艺术超越了传统道德是正常的。但为了出名而出名,为了反道德而反道德,而超越道德界限,我们是反对的。

  另外,行为艺术中也出现了过度阐释的现象。行为艺术家的语言方式并非来自公众所熟悉的语言方式,他们做出作品后,很多人都看不懂。于是他们加了文字,进行过度阐释,结果使这个作品和文字产生不对称的情况。对此,我们也进行了批评。此外还有不少比较西方化的作品,由于模仿痕迹太明显,我们也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新京报:在做了层层批判后,你觉得中国的行为艺术的出路是什么?

  鲁虹:从传统文化资源和现实资源出发,来寻找中国行为艺术的出路,这是我们的一个观点。

  在书中我们提到一个概念是“自娱的狂欢”。有些行为艺术家完全采用了一种最热门的方式。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西方是为了反博物馆、促进与公众的有效交流才做行为艺术。如果离开这样的前提来做行为艺术,行为艺术就没有意义了。

  比如说,有些人为了出名,做一些很猛的作品,但是没有与公众交流,关在家里,自己拍两张照片。我觉得他不具备行为艺术的条件,我们就没有将其纳入。

  新京报:相比国外已经将行为艺术纳入艺术史,中国的行为艺术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很难被认可,最近有改观吗?

  鲁虹:确实在西方行为艺术早已进入了美术史。但在中国我们这样写,出这本书就可以算将行为艺术纳入美术史记录中了。

  客观来讲,之前还有几个端倪。一个是吕澎写的《中国当代艺术史》,2001年出版的,他在整体介绍中国当代艺术时,涉及了少量的行为艺术。我还写了一本《中国先锋艺术》,也是艺术史的书,里面也涉及了行为艺术。再加上我们最近出的《中国行为艺术》。当然我们这本书是目前最系统的介绍。

  没有进入艺术史的说法已成为过去,行为艺术已经在进入艺术史。在艺术圈,大家都在探讨、研究这个问题。

  新京报:你们在书中提出“要还社会一个关于行为艺术的事实真相。”但对比书后的一个“中国行为艺术重要作品年表”,我们发现你们也有自己取舍的标准。另外,网上也有人质疑,认为你们所谓的系统介绍并不客观。

  鲁虹:在这本书中,我们是就掌握的材料比较客观地向公众介绍中国的行为艺术。但要绝对公正是没有的。比如说我,我站的角度不同,掌握的资料有限。我会出现一个偏差。

  国外同一时段的艺术史会有很多人写。我也希望还有更多的艺术史家来写行为艺术。有更多的版本,大家可以在这更多的版本中比较,获得一种公正的结果。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健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