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我在白宫当记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08:15 东方网-文汇报

  本文作者袁炳忠,曾先后在新华社日内瓦分社、华盛顿分社、阿富汗等地担任驻地记者,现为新华社柏林分社社长,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美国中心副主任。在本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诸多国际新闻事件中鲜为人知的细节。

  游泳池上架起的新闻厅

  1997年3月的一天,白宫特工处给我打电话,让我去白宫老行政楼办理记者证。因为申请到白宫记者证很不容易,很多在华盛顿工作过三四年的中国记者都拿不到这张小牌牌,而我当时则是刚到美国两个月。渐渐地我了解了白宫新闻厅里的许多故事。

  白宫南草坪是总统欢迎外国来宾,或者举行其他重大活动的地方,而北草坪的西侧则主要被电视台的摄像机所占据。白宫记者从西北门出入,进门后沿着林阴小道两边都是电视台的摄像机或者架子,这些设备一年四季摆在那里,雪雨天气就盖上帆布,或者打上雨伞。遇有重大活动,电视记者们不顾风雪云雨,要在这里向世界播报白宫发生的事情,为的是要以白宫为背景。

  进入白宫新闻厅,好像进了一个中国农村的普通中学教室。到华盛顿观光旅游,可以参观白宫的各个大厅,但新闻厅却不对游客开放。

  “教室”内有8排木制椅子,每排6个座位,共有48个。每个座位上都刻着记者或者新闻机构的名字,第一排是美联社、路透社、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合众社(其实就是白宫老记者海伦·汤玛斯的座位)和全国广播公司(NBC)。其他位子都属于美国国内的各大媒体,美国的主要媒体都在新闻厅的最前面。法新社、路透社虽然不是美国媒体,但由于它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同时它们的国家又属于美国的盟友,也能在这里有一席之地。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媒体根本不可能有座位。这些座位多年来一直是固定的,就像王位一样,是世袭的。

  在新闻厅的最后面,是美国各大主要电视台(包括CNN、ABC、NBC、CBS等)的转播系统。

  原来这里是一个室内游泳池,修建于1933年罗斯福执政时期。共和党总统尼克松时期将游泳池彻底改造成了这个新闻厅,在此之前,记者每天聚集在总统办公室外的过道里。

  没有新闻的日子,尤其是总统去外地的时候,这里人很少。如果总统在家,这个吹风室就人来人往,喧闹不已,尤其是美国发生重大新闻的时候,这里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有时简直像在廉价小商店里抢购商品。到过这里的所有外国记者都惊叹:泱泱大国,总统府的新闻厅如此拥挤,实在与其国际地位不相称。

  五花八门的记者会

  白宫新闻厅虽然不起眼,但白宫提供的新闻服务堪称一流。白宫新闻处在白宫新闻厅旁边设立一间办公室,主要负责解答记者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负责办理各种记者证,安排各种准许记者参加的活动等。

  白宫每天的活动很多,这些活动以及总统每天的日程都在新闻厅公布,同时也由美联社国内线路发布。每场新闻活动的录音记录都会整理成文字,印刷出来,当天放在白宫新闻厅,同时“联邦新闻服务社”也会公布总统讲话记录。这些记录十分准确,连笑声、咳嗽等细节也会记录下来,再加上重要活动电视都会直播,所以许多驻华盛顿的记者并不参加白宫的记者招待会。

  这种良好的服务培养了外国驻华盛顿记者们的惰性不说,更主要的是,它还使外国媒体跟着白宫跑,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白宫的新闻活动名目繁多,级别不等,大致可以分为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和游说活动等,其中以新闻发布会最多。白宫新闻发言人每天上午负责收集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向总统询问总统关于各种重大事件的立场,中午1点左右举行新闻发布会。美国外交事务比较繁忙,总统每星期都要接待外国客人,接待哪个国家的客人,哪个国家的记者就会来白宫新闻厅。

  总统每次出访或者遇有重大事件时,政府主要官员都要提前几天到新闻厅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的各种提问,这叫“背景介绍吹风会”。有时政府官员仅以“一位政府高级官员”的身份举行此类吹风会,记者们发稿时不能引用他们的名字。这种吹风会能够了解许多重大事件的背景和美国的立场,对记者十分有用。许多记者的新闻分析就是根据这些吹风会完成的。

  白宫新闻活动中最大的要数总统记者招待会。一般说来,总统记者招待会不定期举行,但年初和年终的两场记者招待会肯定少不了。发生重大事件时,总统也会举行记者招待会。在这些记者招待会上,总统只是就一些当前的大事发表一下看法,但记者可以就任何问题提问。这些记者招待会一般在白宫东厅举行。

  为了推行其政策,赢得国会和美国公众的支持,总统还经常举行一些游说活动。白宫允许所有记者参加此类活动,但不能提问问题。

  记者招待会上提问问题很有门道,回答谁的问题完全由总统来决定。白宫的新闻吹风会、记者招待会回答问题是有次序的,一般说来,第一个问题总是给美联社或者合众社的海伦·汤玛斯,如果他们没有问题,那就是CNN或者NBC,外国记者根本没有或者极少有机会提问问题。

  在华盛顿工作期间,我参加过克林顿总统的一次又一次记者招待会,几乎每次我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有一次,在白宫东厅,克林顿举行记者招待会,我想问他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立场,我几乎都喊出了我的问题,但克林顿朝我这边看了看,仍然没有叫我。所以,我在华盛顿工作的几年,心里很压抑,总感到自己是二流,我深切体会到了美国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当然这也看场合,如果是与外国领导人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克林顿也会点外国记者。根据礼宾的习惯,这种场合都要安排两国记者提问,克林顿就会注意点外国记者,但那也只是一两个问题。新闻是有国界的,记者更有国界。

  “无可奉告”的表达方式

  允许电视台现场直播白宫新闻厅的每日吹风会就是从白宫发言人麦柯里开始的。在台上,他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总是表现出非凡的耐心细致,任凭你正过来问反过来问,他都是那副不紧不慢的样子,认真回答你的问题。记者们常常拿他没办法,常常是问了半天,却发现什么答案也没有得到。在台下,他和记者们又很随便,和大家打成一片,与记者相处融洽。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说:“一旦你进入新闻这个行业,你们关于准确性的标准比我们站在这里时的要低得多。”

  合众国际社常驻白宫的记者海伦·汤玛斯从60年代起就进入白宫当记者,在白宫记者群中德高望重,连总统也要敬她三分。她毫不客气地大声质问麦柯里:“麦克,你怎么这么说?”

  “这是真的,我们站在这里说话必须百分之百地,甚至千分之千地正确。”麦柯里依然沉静地说。

  是的,如果记者出错,在报上开个小窗口,发个更正就可以,但发言人出错,就可能被炒鱿鱼。站在白宫新闻厅的讲台上,他已经不再是麦柯里。

  “无可奉告”是蹩脚发言人常说的话,但是麦柯里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可以不用这四个字却表达出同样的意思。他从来不拒绝回答问题,因为发言人就是要回答问题。白宫记者从麦柯里新闻吹风会上的发言总结出了他的50多种“无可奉告”的版本。这些熟悉的句子是麦柯里的盾牌,帮他遮挡来自记者们的利剑:“总统已经回答了所有问题。”“很清楚已经没有什么更多的内容要说了。”“这一问题已经被问过,并且已经回答。”“我刚才已经说过,我这里没有更多信息。”“我们刚才已经讨论过这一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没有与总统商量。”……

  我的白宫记者证

  在华盛顿当记者,需要各种各样的记者证。那些每天都出新闻的关键政府部门,如国务院、国会、国防部、财政部和白宫,都颁发记者证,其中白宫记者证最难申请到。

  并不是所有驻白宫记者都能够参加白宫的所有活动。有白宫记者证可以进入白宫新闻厅,但不能参加总统在玫瑰园和椭圆型办公室的一些活动。

  要参加这些活动还需要白宫印发的特殊记者证“POOLPASS”,或者叫“联合采访证”。一些活动甚至只允许美联社的记者参加。

  白宫记者证有着特殊的用途,去财政部、国务院、国防部,有了它都要方便很多。在出席华盛顿地区以外的其他一些活动时,美国警方,尤其是负责美国领导人安全的特工,特别认这张特殊的证件,亮出它,基本上可以畅通无阻。

  我拿到白宫记者证以后,又继续申请国防部五角大楼的记者证。五角大楼新闻处的一位女士给了我一张表格,填完后,她说:“等着吧,等我们审查完之后,再通知你办理临时记者证。你有别的记者证吗?”于是,我向她出示了我的白宫记者证。她笑了:“好,有它就可以马上办理国防部的记者证了。”说完就领我去拍照。

  拍照的时候,她让我再填一张表。但是在填写外国人登记号码的时候,我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填写。这时她打电话给国防部的有关部门,查询我的号码。接完电话,她的脸晴转多云,一脸严肃地说:“对不起,我的上司说,我们不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发放国防部记者证,因为你们也不给我们发类似的记者证,我们是对等的。”

  “可是,我的前任和其他中国记者都办过这里的记者证。”

  “那是我们的失误。”

  就这样,国防部的记者证没有办成。因此,我更加珍惜我的白宫记者证了。

  白宫记者证还有另外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用它可以不需要门票,带领五个游客参观白宫。白宫的东厅、红厅、国宴厅以及图书馆等等,在不使用的时候是供游人参观的,但是由于参观的游客比较多,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的一个发证点去排队。而有了白宫记者证就用不着领证了。

  后来接替我的记者一直没有领到白宫记者证,每次去白宫采访,都需要提前一天打电话报名,报护照号码,然后凭护照进入白宫,十分麻烦。

  摘自《我在白宫当记者》袁炳忠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7月版23.00元

  

我在白宫当记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