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当心“三国”成“战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1: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进入9月,上海市文化市场稽查总队进行了一次打击盗版行动,目标是盗版图书《品三国》的地下批发市场,收获颇丰。这一举动让《品三国》的出版方、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郏宗培深感欣慰。不过,令他苦恼的不仅仅是盗版。眼下,以“三国”之名一窝蜂上市的图书就有近20种之多。《图品三国》、《正说三国》、《三国前传》、《煮酒品三国》……如此众多的图书齐做“三国”文章,“繁华”的背后透出了隐忧:出版业何时才能走出跟风炒作的怪圈?

  追逐热点 不谋而合

  是“巧合”还是“跟风”?

  采访中,一些“三国书”的出版者听到跟风之说,反应几乎是众口一辞:“巧合”。一位责任编辑认为,“三国”本来就是公共历史文化资源,三国故事脍炙人口,一直不乏解读、研究者。而“正说”或“戏说”的新编通俗历史故事,也是近两年来的文化热点,图书市场不过是“不谋而合”地反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有趣的是,被指为跟风的图书中,确有不少权威大家之作。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图品三国》,作者是著名学者何满子。出版方表示将出版“何满子作品系列”,因赶上“三国书”热销,于是率先推出了这一本。中信出版社的《柏杨品三国》,选取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国人史纲》等书中有关三国的部分内容辑录而成。文汇出版社的“林汉达通俗历史系列”今年暑假推出了首批两本:《三国故事》和《东周列国故事》。著名教育家林汉达的《三国故事》是40年前的旧作,曾经影响一代人,近些年来却少有再版。

  以柏杨、林汉达等人的名气,也许没必要凑这把热闹。但是,借着读者对“三国”的热乎劲儿,他们的书肯定会销得更多,这被一些出版商称为“借势”。也有人说,这些书的集中出版,可以被看作是眼下“三国热”结出的意外“硕果”,让更多的学者和出版商看到了当今社会对于学术大众化、普及化的巨大需求。

  心态浮躁 原创不足

  何时走出恶性循环?

  虽然争先恐后的“三国书”中不乏优秀作品,但跟风炒作的现象对出版业的发展确实带来了消极影响。郏宗培表示,一哄而上、选题低层次重复现象,是目前中国文化市场的通病,近两年来处于低迷状态的出版业尤甚。不久前公布的调查显示,去年以来,国内大众的阅读水准持续下降,图书出版物总印数变化不大,但品种增多,库存量增多,图书单本销量减少。这一方面与大众普遍的图书消费习惯有关,同时也与出版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的浮躁心态和原创能力不足有关。

  一位资深出版人认为,出版界跟风炒作的现象由来已久,其结果直接导致出版产业的恶性循环与资源浪费。究其根源,恐怕还在于国内出版业从计划一统到放开竞争时间不长,除部分专业社外,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大部分都定位于“综合性”,同构同质,各家人文社科类出版社的编辑人员更是知识结构相似、思维相近,选题关注难免“英雄所见略同”,而在管理机制上又缺少一道防火墙,难以避免题材撞车。

  此外,原创能力不足也是个难题。一些出版商在策划时缺乏想象力,一旦发现“亮点”便一哄而起,或炒冷饭,或用“剪刀加糨糊”,高下优劣同出,直到将一个题材做滥做垮,再一齐另寻方向。而一个原创作品的生存,则前有盗版伪书的拦截,后有跟风“群小”的围追。加上文化消费日益多元化的分流,国内出版业若不走出跟风炒作的恶性循环,前景确实令人担忧。

本报记者 姜泓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