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我们不需要“伪民俗”(新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04: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们不需要“伪民俗”(新语)
邱炯画当前,民俗、民间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热潮。

  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传统的文化理念被消解,出现了文化的“空位”。而随着西方的“麦当劳”、“肯德基”、“好莱坞”等文化元素的进入,随着中国大小城市的“水泥森林”的崛起、传统建筑与老城区的消失,当代中国人突然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之中。在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兴奋平息之后,失落感和怀旧感也随之而

来。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的民俗中寻找自己情感的寄托,在熟悉的民间文化中寻求精神的栖息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北京的“胡同热”、上海的“石库门热”等现象外,各种民俗村落、边地文化旅游、民间文化节目、传统庆典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然而,在这种民俗、民间文化热衷隐藏着一股“伪民俗”的暗流。所谓的“伪民俗”,指的是受商业利益驱动的、趣味低俗的、粗制滥造的“民俗”。其虚假与肤浅的特点破坏了民俗的自然与淳朴。首先,制作或再现这种“伪民俗”的动机是为了营利,而不是恢复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争抢文化名人的闹剧、虚构伪造文化名人历史的怪事,无不与“孔方兄”有关。其次,这种“伪民俗”注重的只是外表,大多只在感性的器物的层面上下功夫,缺乏对民俗、民间文化的真正兴趣。如对民间舞蹈、庆典进行演绎的当代人,对这些民俗既缺乏心灵上的认同,也缺乏情感上的共鸣。他们以当代人的轻浮和矫揉造作损害侵蚀着粗犷而厚实的民俗。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不是传承了这些民俗,而是败坏了它们的趣味和内在价值。最后,那些粗制滥造的所谓“民俗文化村”、千篇一律的民俗文化旅游点、大同小异的民俗文化纪念品等等,除了引发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让大家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外,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找到心灵的家园。

  我们不需要虚假肤浅的“伪民俗”!

  (作者为长江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俞吾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