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红军1934-1936》新视角看长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8:52 新京报

  “历史说明书”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

  

《红军1934-1936》新视角看长征

  长征途中黄镇将军创作的漫画“磨青稞”。

  

《红军1934-1936》新视角看长征

  彭德怀与美国女作家尼姆·威尔斯在陕北的合影

  

《红军1934-1936》新视角看长征

  书中所附的红军战士秋冬装示意图。这套服装由八角式列宁帽、灰色棉上衣、子弹袋、皮带、绑腿、干粮袋等构成。

  本报讯(记者张弘)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北京三联书店将于国庆期间推出由师永刚、刘琼雄编著的“历史说明书”《红军1934-1936》。师永刚称,该书类似一部关于红军、长征的小型百科全书。

  关注长征的细节

  师永刚用“历史说明书”系列为《红军1934-1936》与之前他与刘琼雄编著的《雷锋1940-1962》命名。

  《红军1934-1936》共分为十六章,它以关注细节、散点式的记录方式为主,涉及了许多以往未曾涉及、关注的内容,诸如红军长征食谱、长征时用过的器物、红军病历、长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长征的参加者以及长征中流散各地的红军士兵的命运,等等。

  “红军这个词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具备多种解读的意义。70年前的故事,对于这代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所谓的解密或者猎奇。红军的历史细节非常重要,但放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纪念70年前的这支军队,那些理想者,过多沉迷于揭秘之类的事件,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东西。”师永刚说。

  一本红军说明书

  师永刚称,“一开始,这本书不是现在的书名。但是,‘红军’这个词特别有意义,其内在含义与外延也更大。”

  他还说,关于长征的书至少有1000种,有关它的行程、事件、人物等各个方面的资料都已经非常详尽。但是,自己要做的是对革命题材的突破性尝试,让事件回归于历史,回归于常识。

  “尽管我们使用的材料并不新鲜,但这本书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师永刚说,“长征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一件事,30年代发生的事情有很多。”《红军1934-1936》挖掘和整理出更生动的红军日常生活史,就是为这一代中国人留下一本详尽的红军说明书,同时也体现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人对长征的看法。

  ■相关新闻

  纪实文学《长征》写给当代青年

  作者称,中国青年对长征认知不如国外青年

  本报讯(记者曹雪萍)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完成的60万字的纪实文学《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昨日的首发仪式上,王树增称,本书是为当代中国青年写的。

  王树增称,当年红军战士的平均年龄不到18岁,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次壮举,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中国当代青年一些启示。

  王树增说,《长征》还没出版的时候,就有人问他书中写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他认为这是中国的阅读市场常年风行的猎奇心理在作祟,这种心理导致了很多人枉读历史,因为阅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能够获得对当代生活的生动注释。

  王树增表示这本书在全景式再现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同时,还注意将视角放低,他不仅多次重走长征路,甚至翻出长征途中留下的原始电报,还原历史现场。比如,书中披露了一个细节,红军长征途中部队要求轻装前进,但有一个小红军说什么也不肯将一个缴获的留声机丢弃,在战士们行军疲惫时他拿出留声机,在无边草原上听到里面传出咿咿呀呀的京剧唱腔,可想而知那是怎样一种喜悦与希望。

  王树增说,在很多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重走长征路的报道,遗憾的是见诸报端的体会多出自外国人之手,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两个瑞典青年背着背囊,竟然走了两年多,最终走完了。这些来自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的国家的青年走在这条路上在寻找什么?”我想,他们决不是回顾70年前中国的红色武装史,也不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的这场革命感兴趣,但他们一定是来寻找什么东西,也许他们是在寻找一种力量源泉和精神源泉,或者是寻找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更加精彩的理由。而对于中国的当代青年,在对本民族一段重大历史事件的认知上还与国外青年有一定距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