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鲁迅的痛感至今再无第二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9:14 新京报

  鲁迅一生的一个经验是,古老病态的中国,用平静的方式无法改变其现状。惟有凶猛的力刺来,让麻木的神经疼痛,才能有自新的内觉。

  

鲁迅的痛感至今再无第二人

  邵洵美当年看到鲁迅欣赏的那些俄国绘画时,不太喜欢,自称是有点恐惧。我看到

他的这段自述时,不由地想起七十余年前的那些文坛旧账。

  《新月》派的作家厌恶苦难感与血泪感的作品,亲欧美的典雅之作,远苏俄的悲怆之文。

  对国内的左翼思潮颇为警惕。

  邵洵美周围的人,讲求温润的情调。鲁迅和他们是两个世界,当年与他有冲突的人,对他最大的微词是,笔力过重,戳穿了人的心底,有深深的痛感。徐志摩就专喜爱明亮和耀眼的文字;陈源是要讲学理的,那自然要剔去不和谐的东西;胡适是典雅宽厚之人。这些特征鲁迅似乎不明显,或者说根本没有。文雅、高贵的人当然与鲁迅是很有距离了。

  鲁迅一生的一个经验是,古老病态的中国,用平静的方式无法改变其现状。

  惟有凶猛的力刺来,让麻木的神经疼痛,才能有自新的内觉。

  所以故作高明的诗人他不喜欢,闲适的吟哦小调他嗤之以鼻,和那些不痛不痒的画作离之千里。倒是故土绍剧里的冤魂的叫喊让人兴奋,柯勒惠支的冲撞有大的悲欣。《死魂灵》的拷问就像一杯烈酒,喝后大有快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冷观也可谓透心的凉快吧。有无痛感,是亲疏鲁迅的根据之一。你看那些在书斋里自得其乐,从不喜欢鲁迅的人,他们的作品哪有这些呢?

  大凡有痛感的作品,就像身上被划了一刀,久久不会让人忘掉。他以直观的方式,描述了中国人劣根性的一面。人们怎样的麻木、守旧,怎样的爱面子和缺乏信仰,忽视精确性和智性的意义。那像电光般的激流刺痛了青年鲁迅的心。较之诸多温和的、夸夸其谈的庸文,这些是更为重要的。中国人不太反观自己的弱点,在自欺与自贱里昏昏地度日,一天天地瞒与骗着,苟且地与世界对话,哪有什么生命的活力呢?除了猛喝一声外,铁屋里的人是不会清醒过来的。

  我读鲁迅的书,觉得他喜欢把自己浸在血水里,甚至用锋利的剑去戳自家的躯体。时时警觉不要被什么麻醉了自己。《呐喊》是深的挣扎,《彷徨》乃剖腹的绞痛,而《野草》则是溅血的歌咏。先生的痛,不是自恋者的感世伤时,那是清理躯体糟粕和毒素的手术,不仅仅对别人,也是对自己。木山英雄说鲁迅的文字有肉感的一面,其实就是看到了身心的痛。鲁迅快感于这样的痛,他独行于长夜,对四面鬼魂和无边的暗夜,发出嘶鸣。他说自己的声音是枭鸣,别人不喜欢。我猜想他自己还是有的得意吧。

  有时看到先生的藏品里,那么多批判性的作品,而且还有点压抑,我觉得是精神上的一种自觉。他的文字喜用刺激的词汇,比如把翻译,当成从天国里窃来火,意在煮自己的肉。煮肉是剧痛的,没有办法,否则怎么新生呢?写作,是自己给自己造一座坟,把生命渐渐埋起来。自埋要大勇气,鲁迅敢做,别人试试如何?《野草》里写了《墓碣文》一篇,完全是决心自食,把人逼到绝境之绝境。

  真乃森寂惨烈,痛之极点却是大笑的朗然。鲁迅的隐喻里常是死后的寻路,丛葬里的灰土,鬼火里的坏笑,暗夜里的虚空。他在使生命遭遇内戕之余,也创击着读者的心。茅盾当年说读到《呐喊》就像吃过辣子后的痛快,我以为就是痛后的适意。而同代人的以适意为美,不敢直面人生者,其软软的文字,反而让读者没有适意的感觉了。不管从美学还是别的什么学来看,像鲁迅的特异,我们至今还没有遇到过第二人。

  □孙郁(鲁迅博物馆馆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