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茅威涛新戏引出越剧流派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10:51 河北日报

  新版越剧《梁祝》意味"茅派"诞生?

  本报上海电(端木复)在越剧界,茅威涛的贡献毋庸置疑,但同时,她也一再引起争议。近日,由茅威涛与陈晓红主演的新版《梁祝》在杭州剧院连演6天。导演郭晓男公开宣称,“茅派”自此诞生。一句话在圈内外再起波澜。新版《梁祝》是否意味着“茅派”诞生?笔者专程前往杭州观看了这台酝酿10年之久的新编大戏。

  郭晓男告诉笔者,在戏中,茅威涛尝试以尹派塑造梁山伯,以她精湛的演技重塑经典,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张生、陆游、孔乙己到梁山伯,茅威涛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引人注目的角色,就像戏中的“化蝶”,茅威涛在舞台上也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其他支持者也认为,新版《梁祝》融传承与创新为一体,是近年来改编经典原著中颇为成功的一部上乘之作。时尚唯美的舞美,恰到好处的文本精选,贯穿始终的同名小提琴协奏曲,既很好地保留了原著精华,又拓展了流传千年的爱情传说,强烈地震撼着现代人的心灵。茅威涛在剧中的“十八相送、回十八、山伯临终”等大段唱腔,流畅而不失委婉,堪称“茅派”代表唱段。

  而不同意这一见解的专家与观众则强调,任何艺术流派都不是自封的,艺术流派的形成需要有很多的条件,比如要有自己的代表剧目,要有广为传唱的独特唱腔唱段,还要有自己的流派传人等等,现在单凭一部新《梁祝》就宣告一个新流派的诞生,似乎不够慎重,也不够科学。

  为此,笔者与茅威涛进行了面对面的坦诚交谈。茅威涛表示,以前业内有权威人士就曾提出过所谓“茅派”,但她一直未予回应,认为自己被人广泛传唱的也只有《五女拜寿》里的“送汤”和《陆游与唐琬》中的“浪迹天涯”等几个唱段有个人特色,其实称“尹派茅腔”更为确切些。但对一些人为流派所定的种种清规,她并不完全认同。她指出,当越剧的流派唱腔经导演体系介入后,应该不仅仅由声腔来论派别。如果说现在已经有了“茅派”,那么它不仅指的是一个唱腔体系,还要有自己对人物塑造等独特的表演风格,包含了众多元素。

  茅威涛介绍,新版《梁祝》的基本框架,承袭了徐进当年的剧本,每一幕的名称也和当年袁雪芬、傅全香的版本一模一样。作为浙江小百花的转型之作,全剧无一处出现蝶的形象,却处处以扇喻蝶,以扇舞蝶。山伯、英台的相识、送别,都有群舞场面的介入,既打破了单纯的程式化又保持了传统风味。她强调,戏剧加歌舞的诗意唯美表演方式将会是浙江小百花今后坚持的一种尝试。

  茅威涛说,她将携新版《梁祝》和《藏书之家》、《春情传》等到全国巡演,先后赴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南京等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